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摸摸象鼻也好


本期最艱難的一本書在老師的加持(補充分享+深入說明)下,總算豐盛充實地討論完畢。回程路上,已經顯得疲倦的老師一面開著車一面談起「注史」、 「糊塗」一類齋名的意含,訴說一門有才的人如何在各處展現自己的聰明學識,還不忘延續結尾所談(說道牟太老師晚年與學生翻臉,致於這叢稿所收錄文章可能存 在的問題...)再提出「將老師逐出師門」的創見。

老師的老師的老師、老師的老師和老師都是極為神奇的人,都不是古人,但對於中國古代(或說傳統)讀書人怎樣用詞揀字、怎樣寫作文章與怎樣比才鬥智卻頗為熟悉。在讀書研究上如此,在日常對話上(或多或少、有意無意之間)也還玩著這種若隱若現的文字遊戲。從「取齋名」到「談事情」,都力求以創造性的語言表述。而一旦嚐過這種遊戲味,不知不覺也就會聽會玩(只是不見得高明...)。


現代人(研究者)也許覺得古人無聊、搞得曲曲折折、含沙射影,令人費解。然而,文字語言作為一種遊戲或作為一種工具(隱喻鬥智或者有所為而發),這樣若隱若現的運用,卻是一個文化裡最有意思的東西-在那裡面,作者與讀者可以了解彼此的隱而未見的深意,並自然地以同樣方式寫作。透過這種方式,而成為同一群人。一旦嚐了些味,便會想要更多、更深入地思索這群人(如何閱讀、如何理解歷代聰明之人)。

古今之別使我們失去了同樣的語境,但那群懂的人可以為我們指引一些方向-摸了個象鼻象腿,知道有個大象我沒看見。


2 則留言:

  1. 不如來成立一個「聰明栽」

    回覆刪除
    回覆
    1. 呃,等你搬家,咱們請師丈提字!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