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思想與情感的深度

網路上沒有沉睡谷,沒有任何一個寧靜的地方讓安靜沉思發揮復原大腦的神奇療效。網路上只有都市街道的嘈雜聲,永不停歇又迷惑人心。網路帶來的刺激跟都市聲色一樣,有可能充滿活力,或讓人有新的啟發,我們也不會想要棄之不顧;但這些刺激同時也讓人倦怠和分心。一如霍桑所知,這些刺激很容易就淹沒所有比較沉靜的思緒。我們把大腦工作自動化、把思想和記憶交付一個強大的電子系統時,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讓科學家懷森鮑姆和藝文人士佛爾曼同懼怕的事:我們生而為人的知性與人性正被慢慢的侵蝕掉。
需要大腦寧靜又專注的不只有深度沉思而已,還有同理心與同情心。心理學家研究人類如何感到害怕和面對現實威脅的時間已久,但直到最近才開始研究道德行為的淵源。南加大大腦與創造力研究中心的所長達瑪西歐說,心理學家現在發現崇高的情感來自「天生就很緩慢」的神經過程。最近在一項實驗裡,達瑪西歐和同事要受試者聆聽描述其他人身體或心理受到創傷的故事。受試者之後進入磁振造影機裡,在回憶這些故事時由機器掃描他們的大腦。這項實驗揭露了以下事實:雖然大腦可以很快對生理創傷產生反應(如果你看到別人受傷,你大腦內處理疼痛本能的區域幾乎會立刻產生反應),但是對心理創傷感到同情的腦內過程比較複雜,推展開來的速度會緩慢許多。研究人員發現,大腦必須花時間才能「超出身體直接的感受」,開始了解與感覺「某個情境的心理和道德層面。」
這些學者認為,這項實驗說明了我們愈是是受到干擾,就愈難體驗到最細微、最具人性的感情,如同理心、同情心等等。該團隊的一位研究人員伊莫迪諾揚提出以下的警語:「有些想法,特別是攸關他人社會與心理狀態的道德決策,需要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沉思。如果事情發生的速度太快,可能就無法完全體會其他人的心理狀態。」若說網路破壞了我們的道德良知,未免是妄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網路重新部署我們的心智迴路、減低我們寧靜深思的能力,除了改變我們思想的深度以外,也改變了我們情感的深度。 
-Nicholas Carr,《網路讓我們變笨》(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頁242-24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