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脫殼

歸化於網路空間的子民,都是虛疑的子民--也就是說,不論是和那空間的互動,或是在那空間裡的活動,我們的人身,都沒作用。麥克魯漢將我們講電話、聽收音機或看電視時會出現的這種情況,叫作「脫殼」,思索這效應在我們的道德觀不知會投下怎樣的影響。但是,講電話的經驗,和另外兩種其實很不一樣;因為講電話時,我們可以算是「脫殼」--因為談話的雙方每說一個字,其人都可以「發送」出去,但不必有軀體想隨--但看電視時,脫殼的人,只是電視裡被人家看的人,而不包括電視外看電視的人。上網的人,若說也是脫卻了肉身,那他脫殼的方式,也和講電話一樣。所以,在這關鍵的一點上,網際網路其實比較像電話,而不像電視。甚且,在這本書裡,從頭到尾不時都看得到數位時代植根於電話和印刷術的形跡;而且,其深植於電話和印刷術之根莖,粗壯絕不亞於電視;雖然,我們對於為我們帶來數位時代的螢光幕,是從電視那邊熟悉起來的。
-保羅.李文森(Paul Levinson),《數位麥克魯漢》(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頁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