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memo]科技奴隷

1.最近讀了《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數位麥克魯漢》,也重讀了《網路讓我們變笨》、《娛樂至死:追求表象、觀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還是最喜歡嚴詞警世的波茲曼(Neil Postman)。所以又把之前買了沒有讀的《科技奴隷》(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拿出來讀。

2.譯者何道寬在中文本中寫了導讀一般的前言,簡介了「媒介環境學」(media ecology)重要人物麥克魯漢和波茲曼的立場和思想,並說明了這本書的重點與重要性。在前言裡,他說《科技奴隷》是媒界環境學的經典之作,與《童年的消逝》、《娛樂至死》合稱作波茲曼媒介批評三部曲。

3.〈作者自序〉從查爾斯.斯諾爵士(Sir Charles Snow)1959年《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談起。波茲曼認為雖然斯諾在發現兩種文化方面有其功勞,但兩種文化的論戰卻無法引起大多數人關注。他認為原因在於斯諾提出了錯誤的問題、進行錯誤的論辯,最後做出了文不對題的回答...因為對普通人來說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人文主義者與科學工作者之間,而存在於技術與人之間。這本書探討的就是技術與人之間既是朋友又是敵人的發展過程。

4.全本書探討美國如何成為一個技術壟斷的文化,深入分析這種文化的歷史脈絡、文化機制、價值觀念與意識型態。作者站在反對的立場,批評技術壟斷文化底下資訊泛濫繁瑣、官僚主義盛行、唯科學主義當道,變成一個只強調效率、利益和經濟進步的世界。

5.波茲曼在全書最末回應了技術壟斷的文化。他不以「專家」的方式開列一個「如何做」的清單,因為他認為在如何生活的問題上,誰也不是專家。他所提出的是他在全書第一章所提到的塔姆斯法老的評判原理:「你必須努力成為充滿愛心的鬥士」。他的意思是:即便看見了周圍的混亂、錯誤和愚蠢,愛心鬥士必須隨時牢記曾經使世界充滿希望的故事和符號,牢記那些尚有活力再次成為世界希望的故事和符號,清楚認識到技術是政治經濟環境產物,理解每一種技術獨有的綱要、議程和理論。最終,他希望人能與技術思想拉開距離,批評它、修正它,而不是在技術壟斷的世界中失去原有文化的深度和特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