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證了出版的革命。書籍生產流程中大部分環節的工業化,意味著成本的降低和產量的增加。諸如蒸汽動力印刷機、機械化鑄字排字、鉛版印刷等發明,以及插圖復製方面的革新,確保了書籍生產效率的提高,生產速度大大加快。世界範圍內的工業化社會,需要教育程度更高、有文化的勞動力在新的生產流程中工作,從事新的職業。英國的教育法案確保了識字率的增長,到19世紀末,大多數人都成了書籍的消費者。出版業出現了大繁榮。既存印刷商與圖書銷售商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它們經過擴充和兼并,就成了主導書業的出版企業,這種主導地位一直持續到20世紀後半葉及其以後。
書籍貿易得益於交通和發行網絡的改善,公路、電話和鐵路的發展日新月異:這意味著外地的出版商可以在同一起點上與倫敦的出版商競爭。歐洲和美洲的人口增長,為書刊雜誌提供了一個嗷嗷待哺的市場。在行駛的列實上,在國家新建構的學校裡,在圖書館,人們需要書籍;為了搜集工業化過程中誕生的新行業的信息,人們也需要書籍。-David Finkelstein and Alistair McCleery,《書史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