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二年級的七月,到第二年的一月,多崎作活著幾乎只想到死。在那之間雖然迎接了二十歲的生日,但那個刻度並沒有任何意識。那些日子,對他來說,覺得斷絕自己的生命是比任何事情都自然合理的。為什麼當時沒有踏出那最後一步,他到現在都不明白原因何在。如果是那時候的話,要跨過隔開生死的門檻,是比吞下一顆生雞蛋還簡單的事。-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 ,台北:時報出版,頁003。
一本小說的開端何其重要。
從第一句到第一段,村上就緊緊抓住我們(曾經只想到死的人),讓我們無法不帶著這本小說離開書店(可見開頭是一本小說在不景氣的出版業與競爭激烈的小說市場中脫穎而出的重要關鍵之一)。他讓人立即想問:是什麼讓他只想到死?他又是怎麼活下來?他怎樣度過那段日子?現在的日子又是如何?由此便展開整個故事。我們讀多崎作,同時也是讓我們自己回想曾經有過的那段日子。
然而,若是只有第一段寫的好,全書內容支撐不起那開端、沒有口碑傳續,好開頭的小說也會後繼無力。
村上這部小說顯然不是後繼無力一類,集中而密切地回應著它的主題-無論是生死、色彩還是「巡禮之年」-與村上其他作品一樣需要不斷追尋、求索、問難,但更加明確而深入地挖掘/面對生命的傷口,並且透過故事開展循序漸進地把糾纔在一起、陳封已久的歷史一一解開(當然還有許多未解開的謎與結,但村上作品向來如此,算不上此篇特色)。
就形式而言,這本書自然的文體、流暢的敍事與人物形象的鮮明大概都是沒可挑剔的;就所要表達的內涵而言,也可說是對得起它精彩開頭的作品;只是就我個人而言,還是覺得有一些缺憾,總覺讀完全篇小說並不覺得滿足(或該說缺少那種被劇烈撼動的感覺)-也許是讀多了村上的小說,還其他它有更超越、更精彩,或者更為深刻的東西。總之,這是本好看的小說,具有高度可讀性且不難理解和進入,如果說有缺少什麼的話,那應該是一種更為高遠開闊、或更加深細長遠的眼光吧(至少我是這麼以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