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三個傻瓜

3 idiots,台灣上映時翻作「三傻大鬧寶萊塢」(畢竟是ㄆ一ㄢ、商翻的...),不過我比較喜歡「三個傻瓜」的譯法。


好些日子前,一位同學和室友豬小姐聊電影,推薦了兩部當時新片「告白」與「三個傻瓜」。兩部片都是當時紅片,討論得很熱烈。當天晚上,豬小姐選了「告白」(因為她誠心地認為它是一部泡泡愛情片,但事實是...你們知道的....),讓我們兩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非想清楚那部片的內容,否則無法入睡的深刻!)原本說找時間要看「三個傻瓜」,但一拖就沒了下文(豬小姐每天都吸收大量的影音資訊,也許早就看了。我則因為沒看過印度片,「三個傻瓜」的片名又讓人提不起精神,直到昨天才忽然想要看。)

片長很長,但整部片劇情畫面配合得很好-良好的故事節奏、唱歌跳舞的場面、連續不斷的笑點與令人好奇的真相-吸引人一直看下去,一幕接著一幕,一步接著一步,一點也不覺無聊。

故事結束時,觀眾也許會發現裡面的一切都是精巧的安排,劇情和結局很大眾化(是觀眾喜歡的)也並不難猜。但看的過程中,大家卻還是自願入戲、自願笑、自願哭、自願相信裡面各樣荒旦離奇的設定。

這是這部電影成功的地方。

除了故事說得很好(笑)之外,片子本身對於教育制度的嘲諷,也是一絕。

電影裡三位主角確實做盡(世人看為)傻事,但卻在在彰顯其他人(或者說那個永遠的第二名)才是笨蛋。透過這部充滿歡樂與虛謊的商業電影,我們可以看到某些真實-那是我們早就習慣、接受、不再思考的真實:


究竟是接受教育還是受了訓練?
究竟是理解事理還是學會背書?
究竟是獲得知識還是獲取文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