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身分」正在發生改變

雖然虛擬世界打造了一切不可思議的改變,現在這些改變已徹底融入我們的生活,但另一方面,網路卻也在不知不覺間重組我們的心靈地圖。當大多數人討論網路對我們的心理生活有任何影響時,我們往往專注在感情、社會與臨床效應。我們彼此交換網路戀愛和心碎的故事,歌讚虛擬社群中網友們惺惺相惜的支持。我們原以為沒有人能了解自己秘密興趣,沒想到竟在網路上找到這麼多志趣相投的陌生人,我們不由得讚嘆網路的力量。聊起一個個失聯的老友重敘前緣的故事,我們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看著自己的線上「朋友」圈滋長,人數破百甚至上千,我們似乎也感染了一股妄自尊大的氣息。我們研究各種心理疾病,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憂鬱症」、「厭食症」,自行診斷或互相診斷,然再搜尋解決藥方。我們看著別人大方提信用卡資料給熟悉或陌生的網站,而一點也沒有諷刺的意思,另一些人則古道熱腸地提供預防網路身分失竊的各種祕訣。但所謂「身分」,在這個虛擬時代究竟代表的是什麼?難道竊盜--身分竊盜--是個人身分面臨的唯一威脅嗎?我們有眾多獨特的個人細節,難道只有銀行號碼和信用卡背面的三位安全碼可能失竊?美國每年有一千萬不幸的被害人網路資料被竊,難道他們是身分竊盜唯一的受害者嗎?答案幾乎肯定是「錯」。從心理學的解度來看,我們的自我身分似乎正在發生改變--似乎有什麼東西劫持了我們的身分--全世界有十億網路公民,每次登入網路時,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樣脆弱的東西岌岌可危。
-埃利亞斯.阿布賈烏德,《人格,無法離線:網路人格如何入侵你的真實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