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吳明益以台北地圖上已消失的「中華商場」為背景、「魔術師」為中心的短篇小說集。從頭讀來,會越來越清楚感受到各篇之間若有似無的關連,而作者本人也有意識地在最後一篇以「故事並不全然是記憶,記憶比較像是易碎品或某種該被依戀的東西,
2.這應該是吳明益第二部讓我讀時欲罷不能,讀完極為佩服的作品。前一部是散文集《蝶道》。讀完《蝶道》之後,馬上找他的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但不曉得為何都讀不下去。後來儒芳又推薦(當時的)新作《天橋上的魔術師》(她讀不下《睡眠的航線》,但卻一口氣讀完《天橋上的魔術師》,而且覺得很好看),才又把吳明益的小說列回待讀書單。沒想到《天橋上的魔術師》真的好讀,故事一點也不悶。
3.在網路上曾看過有人說吳明益是台灣的村上春樹。我讀完他的散文和小說,卻不能明白(覺得不像)這種說法的理由。讀畢《天橋上的魔術師》,回想起那個說法,覺得其理由可能在於他講故事的意圖以及對於「現實」與「超現實」世界的描繪(我不確定那是否稱為「魔幻寫實」)與村上大部分小說相似。我相信這與吳明益的閱讀經驗有關,但卻不是一種風格上的仿效或是主題的學習,反而是在小說(或者說是故事)功用的認識與村上(或者還有其他我們較為不熟悉的作家)似乎略為親近。
4.小說主人翁「我」透過大家(他的朋友們)對「天橋上的魔術師」的記憶召喚了「中華商場」的靈魂。如果沒有從頭讀起,摸出作者暗藏在所有敍事後的故事,那麼便會像初次翻讀的我那樣,不確定敍事者的立場與講述的對象,因而難以流暢地閱讀下去。相對的,一旦接收到作者暗藏的訊息,整個故事就會變得生動、立體而極具媚力。
5.讀的過程中我一度想到的是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想到的是後現代課上同學分享的「後設小說」,覺得這部小說也許具有「後現代」或「後設」的特質(可能不是刻意「後設」,而是自然如此?)但又不只是一篇「關於故事的故事」,也不只是實驗性的小說文本,而是一個有明確時空背景、有現實關懷且貼近人心的作品。它創造了一個時空,切實地讓讀者的想像力活在那裡面,而不是把讀者推回現實。
6.在十篇彼此相關的故事裡,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金魚〉。原因在於它很簡單,但很貼近人生,而且讓我想起了某些人(那些人的綜合體)...就像是那些朋友再跟你說他自己的故事一樣...(雖然其他的故事按理說,也是試圖營造出「你的隣居朋友們的故事」那樣的感覺,但可能因為生活世界與經歷的差異,似乎只有這篇對我發生效用)。
7.有機會想再重讀這本書。不過在此之前,我想再挑戰《睡眠的航線》、《複眼人》,希望天橋上的魔術師能幫助我順利閱讀(笑)。不然...就找其他短篇集來讀讀好了!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誠品站:天橋上的魔術師,用說故事技法重組記憶:專訪吳明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