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是把自己想像成他人,設法揣摩對方感受的能力。這是一種站在別人立場,以對方角度看事情、感受事物的能力。同理心是發自內心的;是本能的行為,而非思而後行。不過同理心並非同情心,換句話說它不是為別人感到難過,而是感同身受--去感覺他人內心的感受。同理心是想像力的高度展現,可說是最極致的虛擬實境--進入旁人的心智,體驗他/她所面對的世界。-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頁178。
「If you wanted to do something absolutely honest, something true, it always turned out to be a thing that had to be done alone.」
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同理心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刺蝟與狐狸
一九五一年,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寫過一篇有關《戰爭與和平》的評論文,標題是讓人望而生畏的「托爾斯泰的歷史懷疑論」。伯林的出版商喜歡這篇文章,但受不了伯林的標題,因此就把題目改成醒目的「刺蝟與狐狸」,典出希臘俗諺「狐狸知道很多細節,刺蝟清楚一個重點」。這個重新取過的標題讓伯林打響名號,而同樣的概念也正好用來闡述左右腦間第四個差異:左腦是狐狸,右腦是刺蝟。
「一般而言,左腦負責資訊的分析,」一本神經科學入門書這麼寫,「相反地,右腦的專長則是綜合,它尤其擅長將獨立的元素拼湊後做出整體結論。」分析和綜合是處理資訊最基本的兩種方式。你可以把整體分解為元素,你也可以把元素合併為整體。兩者皆為人類理則思考所必須,但掌理的大腦位則迥異。史派瑞在一九六八年的一篇文中提到此一關鍵差異(與雷維艾葛雷斯蒂〔Jerre Levy-Agresti〕合著):
資料顯示,一般認為不善表達、次要的右腦,其實專長處理完形感受。主要負責併收到的資訊。相對的,一般認為比較重要、精通語文的左腦,似乎是以嚴守邏輯、類似計算機的解析模式運作。而左腦的語言功能並無法提供右腦那種快速綜合複雜事物的能力。
左腦專注單一解答,右腦關照整體型態。左腦重視分類,右腦注意關聯。左腦清楚每個細節,但只有右腦能掌握全局。-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頁29-30。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收書人與流浪狗
奇怪,會在書店逗留到關門時刻的客人常常行單影隻,最終不得不離開書店時,表情永遠戀戀不捨,宛如一旦離開書店,此後就再也看不到一本書了,雖然阿海相信,這些顧客家裡大都早已堆滿了書,書架永遠不夠用,每格架子都雙層排放,書依然滿溢出來,一落一落擱在地上,擺得滿地皆是,家中難有自由活動空間,但他們在外頭每見一本書,無視新舊,不辨內容,滿心只想把書帶回家。收留流浪狗的人應該是同等心態吧。收一隻,再收一隻,明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不宜見一隻狗收一隻狗,時間不夠,空間不足,金錢太少,每天都告訴自己,夠了,先這樣了,收了這隻之後停一停,過陣子再說,你總不能收養全世界的流浪狗,卻依然無法阻止衝動,宛如難以戒除的毒癮,一晃眼家裡便成了巨大狗窩,大型狗迷你狗不同品種,幾十隻狗汪汪嚎叫,四處撒尿,瀰漫動物體臭,不愛狗的人見了這幅光必定要心臟麻庳,昏死過去,愛狗的人卻甘之如飴,視為天堂。對這些愛書人來說,書店就像孤兒院,裡頭每一本書皆是等待認養的孤兒,將書留在書店書,便否定了一大群孤兒渴望親情的心願,拒絕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走出書店,如同狠心遺棄了他們,實在萬萬不忍。
如果他們知道有一天這些孤兒院將一間間從世上消跡,恐怕會精神崩潰,難以受這項殘酷事實吧。-胡晴舫,〈從此〉,《懸浮》,頁96-97。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