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次上台北最初是為了來聽楊腓力為期三天(兩晚上兩個白天)的講座。三天連聽下來不能說沒有收穫,但最真切的感受是出乎意料的疲勞。特別是第三天的中午,朋友和我非得在會場來個午覺,才能勉強對抗馬克吐溫所說那「地嶽的兩點鐘」。
2.雖然參加晚上場的人,明顯比白天多,但個人覺得最精彩有收穫的是第二天白天講羅馬書一到五章談罪與恩典的兩場。不曉得主辦單位怎樣設計的(猜想白天是預備給傳道人或者是神學生以及對聖經有更多興趣的人,而晚上是預備給所有人的),只是很明顯感受到晚上場比較多是我在書中讀過的內容,白天場則雖有罪和恩典等熟悉的概念,可整篇講章卻依然讓人感到不同。特別是第二天講述保羅寫羅馬書的用心、前面幾章對人的分類,然後帶出恩典不公平的部分,生動有趣卻不失深度。特別早起請假來聽講的詩人朋友也眼睛發亮地讚好。
3.見到喜歡的作家,聽他本人演講,其實並不如閱讀他書籍時那樣被吸引(可能完全是個人的問題)。一方面也許是因為自己畢竟讀了許多他的書,所以對於某些故事、概念和思想已有認識,而較無法產生一種被提醒、對話或自我省思的感受。另一方面則可能是現場演講受到時間、空間與對象的限制,而在講者對這地方的認識、對聽眾的認識不多的狀況下,只能照著自己原有的一套下去分享。這讓我想起以前老師似乎說過,有些講員很好,但並不能取代每週主日講台的牧養,因為遠到而來的講員並不了解那地方信徒面臨的問題與需要。
***
後記:
讀參加講座的贈書,了解第二天晚上談「苦難」主題的內容即是這本新書《盼望的線索》的內容,只是書寫出來的更為深入具像。聽過演講之後,會更明白書中重點所在,讀過文字時更能感覺到作者的情感。而有一些演講特有的幽默,亦會不自覺得浮現腦海。猜想,對於不熟悉楊腓力作品的人而言,聽講應該十分有助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