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初是在朋友的臉書上得知這個活動。當時只覺得:啊啊,新版封面真好看!(在講座中,吳明益有對讀者這種喜新厭舊的心理表達小小的不滿。十分有趣。)但我已有舊版,並且沒有好好讀完這書,因而沒有繼續關注這事。直到台中的朋友(應該是朋友之中最忠實的吳粉)為這講座安排了三天的台北行,我才開始考慮是否要參加這個活動。
2.說真的,我喜歡吳明益寫的書,只是剛巧不是《複眼人》。我喜歡他《蝶道》、《天橋上的魔術師》,讀完了《浮光》和近期的《單車失竊記》,但書一出就買下的《複眼人》卻遲遲無法讓我順利閱讀完畢。《複眼人》就這樣躺在架上,默默地,它已經要出紀念新版。
3.這場演講是為《複眼人》新版而安排,但吳明益並不是從這本書寫什麼來談,而是從一本外國(我不確定是哪國)即將出版的書來談-也就是說放在一個世界科幻與奇幻文學的脈絡下來談《複眼人》這本書。兩個多小時,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談歐洲中心觀點發展出的科幻、奇幻文學史,吳明益分享了那本書中談到的許多經典佳作 ,最後帶到當代-《複眼人》被安放在石黑雄一、村上春樹之後的地方,也許是這本書中最為年輕的一位作者。
4.整個講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部分:一是對於台灣的文學分成純文學、大眾文學兩種圈子的反省;二是對當代文學世界性的思考(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個對文學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思考)。我覺得這兩部分都與我對村上春樹的了解相近-雖然村上春樹與吳明益寫作的出發點、特質與關懷因他們各自背景而十分不同,然而他們卻在對世界的思考、文學的理念、創作的方向,有一些類似之處(當然,他們思考的問題,對於當代作家-特別是純文學創作者來說-應該是一個無法避開的問題,只是能夠寫出什麼樣的東西,回應這個世界趨勢,又有沒有那樣的機運被看見)。
5.初次感受吳明益現場演說的魅力,有一些是在他文章中可以感受,但有意思的是有更多是在他文章中無法感受。聽的時候,內心一直浮現的是:作為一個有國際實力的作家,真的需要非常努力,有足夠的能量與實力,在機會來到的時候,走出去。深根的方向,變成很重要的東西。吳明益從自然寫作那裡展露頭角,他將他真實的觀察與關懷寫入作品中,包含大量知識的語言—歷史的、自然的、科學的,以奇幻的故事講述對世界的理解和批判。由此展開的創作,擁有較多的觸角,可以伸入不同人的不同世界。我想像這是讀者慢慢增加,而作品可以被其他國家的人所接受和閱讀的原因。
6.《複眼人》應該是吳目前在台灣銷量最好的一本作品,但我猜想許多人跟我一樣買了卻沒有看完。因為某種程度上它出版時就是打著「被翻譯」,如今也帶有「台灣之光」那種光環,在行銷方面頗為成功,讓許多人都被吸引-即使是平日不讀這類作品的人。可我個人可能更期待吳明益其他作品可以被更多人閱讀-出於個人私心的感受,我想像台灣或日本地區,對吳明益其他作品(像《天橋上的魔術師》或《單車失竊記》)會有更多共鳴,被更多觸動。
***
(圖片來自臉書活動專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