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如果問對問題...

週一,當我正一面努力二二八要交的論文,一面關注奧斯卡金項獎最後三大獎的時候,我的網路忽然斷線。因為偶爾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所以我冷靜地重新連線、重新開機再連線,但都沒有成功上線。心急之下,打電話問老姐最後結果-林肯得最佳男主角、李安得到最佳導演(實至名歸)、亞果獲最佳影片。

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派特的幸福劇本

在春節看到預告之前,老實說我完全不曉得有這部片。而當時就算是曉得,大概也不會有興趣-因為它的片名、主角並沒有特別吸引人,而宣傳對我而言也沒什麼存在感(不像是國片或經典劇作,身邊總會有人感興趣,他們說著說者...我就不小心也知道了)。但我一看完預告片,就跟一旁的姐姐說:我想看。

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什麼是後現代?

原想說這學期要去聽聽精讀村上春樹那門課,但查課程才發現已經錯過第一堂課(因為開在週二下午,開學第一天)且課綱看起來不是太適合自己,便把目標轉向貓頭鷹老師的「什麼是後現代?」

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伊蓮談拉赫曼尼諾夫

我一開始就喜歡上拉赫曼尼諾夫(1873-1943)的音樂,在他的協奏曲當中,我覺得最親近的是第二號。相別於其他作品-例如《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序幕就道盡全曲-《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絲毫沒有冗長累贅的地方。拉赫曼尼諾夫是個貴族作曲家,非常高雅。我欣賞他總是有勇氣堅持自己的看法;和同時代的潮流相左。當所有的革命翻新成為主流的時候,當同時代的拉威爾、巴爾托克等音樂家帶領風騷投入音樂革命運動,拉赫曼尼諾夫不為所動地堅持傳統調性的系統,忠於俄國浪漫主義和音樂形式,如同名留青史的柴可夫斯基所堅持的音樂。甚於其他任何人,他賦予鋼琴所有的可能性,來詮釋令人擔憂的美,這條介於所有都是可能以及拒絕這個窺見的失樂園的悲傷之間,音樂可以達到,因為音樂不需要天使:它就是訊息本身。拉赫曼尼諾夫是二十世紀最後一位浪漫派作曲家,也是啟發繼他之後偉大的俄國和美國協奏曲之人。位於懷舊之上,他的作品有田園式的力道,汲取不絕,像詩歌;位於飽受折磨的俄國靈魂之上,他存著心靈的純粹和視野。從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一個音符,我們就被他充滿信心與靦腆的靈魂所征服,這個拜音樂所賜,才能從混沌中抽離的焦躁靈魂。他的姿態中有某種接近神化的地方,立刻吸引住我。
-伊蓮.葛莉茉(Helene Grimaud),《野性的變奏》,頁130-131。

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一起去看悲慘世界


世浩在春節期間提出了邀約,經過一連串討論,我們一行六人(正確來說是六加二)訂了這天下午的票,在聚會之後,一起去看《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頭疼

抵達台中,立刻窩進被窩。原因並不在於晚歸,而在於不明原因造成的頭痛。

2013年2月13日 星期三

我的名字叫可汗


2010年印度佳片《我的名字叫可汗》(My Name is Khan),是一部票房和口碑俱佳的劇情長片。全片長達2小時40多分,但劇情緊湊,沒有多餘、連貫且完整,花時間細看全片絕對值得。

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阿蒙正傳Simple Simon

幾天下來看了幾部關於亞斯伯格症和自閉症的電影,目前覺得拍攝手法、表現形式與故事內容最吸引我的是這部《阿蒙正傳》。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莫札特與鯨


最近有一種野心,想要把關於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已翻成中文的書籍都找出來閱讀。目前已經讀了幾本: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功利的思想讓我感冒

週六日是檢定考試的日子,許多朋友都參加了考試。結果公布之後,自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