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聊天也是一種宗教

吉本:高中是我最痛苦的時,期曾想過「自己是不是很沒用啊」。完全不了解大家會覺得快樂的事情。這樣,該怎麼說好呢......,就好像從前看過的一部電影《魔宮傳奇》其中有一幕,印第安那瓊斯從陰暗處窺見集會那樣的心情。看著異教徒的集會,大家有說有笑的但是說些什麼內容完全不明白......。我覺得和高中時候的心情最相似的就是,後來為了取材去參加宗教集會時所感受到的那種氛圍(笑)。在那集會裡,大家雖然「哈哈哈」地一直笑不停,我還是搞不懂到底有什麼好笑的。大家唱歌,我連歌也唱不出來,念高中時的自己每天都感受著這種與孤獨的心情相似的東西。
河合:聊天也是一種宗教唷。儘管如此,由於芭娜娜小姐還算是堅強,選擇了從團體之中獨立出來,有點懦弱的人就......。
吉本:我想一定很痛苦。
河合:的確很痛苦。往往因此變成了繭居者,或是被說成是「怪人」,或是遭受欺負之類的......。長久下來就會變成這樣吧。這樣的人真的很悲慘。
吉本:我也曾被欺負過好幾次。個性上也是有懦弱的地方。
河合:對欺負人的那一方面而言,他們也非得打倒你不可,因為你是異教徒啊。
- 河合隼雄、吉本芭娜娜,《原來如此的對話》,頁87-88。

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1.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全台灣都在關注選戰的這天,幾個朋友與我在國家音樂廳聽楊頌斯。同行人裡比較專業的耳朵覺得第二天有齊瑪曼的那場協奏曲之夜比較特別和值得期待。然而我畢竟門外門外得很,只想要聽一次國際級大師名團演奏新世界交響曲(就是個俗人),感受感受熟悉樂曲現場版本究竟有什麼樣的不同。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對於死亡的想法

河合:關於上了年紀或是臨終的事,從前的人比現代人有著更多智慧吧。現在,大家極力地思考,能夠健康地活著的方法,關於這一點雖然有了日新月異的進展,但就是因為把死亡放在健康的延長線上思考,才會誤導了大家。大家都把生老病死放在這個延長線上思考,其實我們應該完全改變觀點才行。我想有在認真思考這件事的人,差不多該是發出聲音的時候了。我也到了這把年紀,想要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把我的想法分享給大家。但上了年紀之後說話也變得沒有力氣,這才是問題所在。如果死了的話,就無法分享了。因為到了那裡就沒辦法發言了。(笑)
吉本:我一直在想,與土地相契合的生死觀,會不會就是現今日本迷失的那個東西呢?
河合:說的也是。不光是日本而已,所謂的近代國家也是如此。
吉本:去南美的時候,我發現當地人對於死亡的想法是:「一命嗚呼的感覺最好」。無論如何都要一命嗚呼立刻死去最好,那裡充滿著這樣的氛圍。如果能夠走進其中,就像聞到叢林濃郁的空氣,聽見瀑布嘩啦啦地流洩而下,進入這樣的世,界然後立刻死,去我發現這是同行的伙伴們當時全體所共通的感覺。如果生活在其中,必定會變得如此吧。比方說在印度的話,就有「等待死亡之家」的地方,保有「能夠在河邊被燒成骨灰是很棒的一件事」,這樣的信仰,感覺得到大家心裡面都是這麼想的,不過在現今的日本,人們對於該如何死去才是最好的,完全沒概念。
-河合隼雄、吉本芭娜娜,《原來如此的對話》,頁50-51。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新浪潮的電影風格

新浪潮的電影崇尚新寫實,排斥片廠風格,排斥品質傳統的精緻外貌,而刻意追求一種粗糙、即興的自然風格,創作上充滿叛逆味道。他們處理對白完全採取即興,要求演員自然而非人工化的演技,由於排斥完整的刻本,他們的角色塑造常常出現斷裂、重複或不合邏輯、甚至與劇情無關的處理。總體而論,他們最強調導演的個人「視野」(vision),這個視野不僅得在劇本階段浮現,也應在其拍成的風格(style)中。
「場面調度」是他們最在乎的,長鏡頭攝影機運動的寫實主義常與短促省略的蒙太奇剪接法交互穿插(如高達的《斷了氣》),攝影機也習於大幅度橫搖(如楚浮《夏日之戀》中,攝影機甚至對者一尊雕像做360度大旋轉)。此外,手搖攝影機的紀錄寫實也常常被喜好外景的新浪潮導演使用(如《四百擊》、《巴黎屬於我們》),而《斷了氣》更誇張地讓攝影師帶機哭坐上輪椅,完成那個貝蒙度在香榭麗舍大道上與賣《紐約先鋒論壇報》的珍.西寶那段迷人搭訕的長鏡頭。兩位攝影大師昂希.德卡以及哈烏.庫達幫了新導演許多大忙。
新浪潮電影因為注重日常生活的反映,所以角色和劇情都缺乏像片廠風格電影那般的因果邏輯和行動動機,主角經常在咖啡/酒館內談天說地,或者在巴黎街頭留連遊蕩。所有劇情敍事走向是開放的,有時角色很突兀而意外的做些動作,如貝蒙度在《斷了氣》中開車在鄉間卻突然射殺了警察;又或者《四百擊》結尾小男生安瑞從教養院中逃亡,他跑呀跑,跑呀跑,跑向大海,跑到有一種抒情和解放自由氣息了,他卻忽然轉過來面帶疑惑地看著鏡頭,此時畫面凍結--結束,楚浮丟了一個未知未來的童年回憶給大家。
-焦雄屏,《法國電影新浪潮》,頁76。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黃金時代

我希望觀眾能感受到電影人物當時的感覺,
然後去了解他們,而不是從認定他們是偉大的人的角度去了解他們。
-許鞍華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覺醒的襤褸者

今日基督徒圈子中真正的二分法也許不在於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對立,或是主張創造論者與主張進化論者的對立,而是覺醒者與昏睡者之間的對立。衣衫襤褸的基督徒認同馬克白(MacBeth)所說:「人生不過是在舞台上比手劃腳的拙劣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下。」就像聰明人知道自己的愚拙一樣,覺醒的基督徒知道自己是衣衫襤褸的。
雖然真理不代表謙卑,但是謙卑總是領我們進入真理:在此坦承我虧欠了我的生命、我的存有,以及上帝的救恩。這份基本的行動取決於我們怎樣回應恩典的核心。
襤褸者福音的美善,是基於它本身對耶穌的深入見解:祂本質上溫柔的愛心、祂俯瞰世界的方式,以及祂連結你我的方式。「倘若你真要了解一個人,不要光聽他說的話,而要觀察他的行為。」
-曼寧(Brennan Manning),《衣衫襤褸的福音(The Ragamuffin Gospel)》,頁82-83。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北居雜記

1.台北說冷就冷。前幾天還是好天氣,接著說鋒面到、東北部有雨,馬上就又濕又冷了起來。一陣接著一陣雨,氣溫就一天一天地降。還好在姐姐衣堆裡找到了件帽T,正好合身,可以擋擋這陣冷空氣。

我們家Our Family

即使是這樣的時候,也要笑啊。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

藝術作品不是人挑出來的,而是時間挑出來的。
台灣新電影現在可能已經沒有了,但過去那些好的作品還是在世界各地被人觀看。
因為那些通過時間考驗的電影裡有人、有時代,活生生的人活在時代裡。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夢與瘋狂的王國

 
人怎麼可以喜愛飛機,但厭惡戰爭呢?
為了尋找心中這個矛盾的答案,所以製作了這部動畫。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蒼白之月(紙之月)


兩種信心

要是我們今日隨機取樣挑出一千名美國基督徒,他們多數人會把「信心」定義為相信上帝存在的信仰。在早先的時代,根本不需要信心來相信上帝的存在--幾乎所有的人都視上帝的存在為理所當然。更確切地說,信心一定是關於人與上帝的關係--人是否願意信靠上帝。「相信某人是否存在」的信心和「信靠上帝」的信心,彼此的差異很大。前者取決於頭腦的認知,後者取決於心靈的狀況。人可能擁有前者的那種信心,生命卻毫無改變;但人若擁有後者的那種信心,就會從本質上改變自己。
-曼寧(Brennan Manning),《衣衫襤褸的福音(The Ragamuffin Gospel)》,頁34-35。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memo]開往天堂的巴士&第七天

1.昨天在角落花幾小時讀完了《第七天》,讀的時候一直想起不久前讀的《開往天堂的巴士》。因為兩部作品都是以人死之後為題材的作品而展示出截然不同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