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創作者與接收者

藝術牽涉到雙方交集:創作者與接收者。魯益師解釋,閱讀的行動「不在於關注改變自己的觀念,縱然間或有此效應,而在於完全進入作者的觀念,因此也是完全進入他們的心態、感受,與全部的經歷。」閱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暫且忘記自己的生命,進入為我創作的想像世界。在此之前,作者的任務則剛好相反:進入讀者的心態、感受、全部的經驗。我覺得,基督徒企圖傳達信仰的時候,在這一點上有了失誤:我們沒有為對方的觀點著想。
-楊腓力,《恩典不虛傳》,頁301。

筆記《刻意練習》

「一般而言,心智表徵不僅是學習某項技能的結果,也有助於學習,音樂界就提供了不少證據。幾位研究人員比較了頂尖音樂家和沒那麼出色的音樂家,發現兩者之間最顯著的差異在於心智表徵的品質不同。初階或中階音樂家練習新曲子時,往往不太清楚樂曲聽起來該是什麼樣子,高階音樂家卻能運用一個非常精細的音樂心智表徵,來引導練習,最終引導自己演奏一首樂曲,尤其他們會善用心智表徵自我回饋,以了解自己演奏得有多正確,以及該採取什麼不同的做法來改善。比方說,新手和中等程度的學生也許有粗略的音樂心智表徵,彈錯某個音時自己可以察覺,卻必須仰賴老師的回饋,來找出更細微的錯誤和缺點。(頁122)」

「研究人員發現,越優秀的學生察覺自己犯錯的敏銳度越高,也較能注意到哪一部分比較困難,需要專心投入。這意味著這些學生已經針對演奏的樂曲和自身表現發展出成熟的心智表徵,才有能力監測自己的練習狀況並察覺錯誤。此外,程度較高的音樂學生採取的練習技巧也比較有效,代表他們不只利用心智表徵察覺錯誤,還能針對樂曲的困難部分找出合適的練習方式。(頁124-125)」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基督徒現在辯論同志權益,正反方都同意,這是個道德義題。幾十年前,英國國教辯論了與其相呼應的議題:離婚。聖經提到婚姻的神聖與離婚的錯誤次數,遠超過同性戀。魯益師當年挺身而出,贊成容許離婚,震驚了很多人。他的立場是基督徒沒有權利將我們的道德觀強加於廣大社會。他雖然基於道德立場繼續反對離婚,但是他保持了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楊腓力,《恩典不虛傳》,頁283-284。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自動化技能

我們的一生中,腦一直在重新改寫自己,為達成任務,打造出專用線路,不論那是走路、衝浪、雜耍、游泳、或駕駛。腦能把程式燒入本身的結構中,這是它最厲害的招式之一。透過把專用線路寫進硬體,就可以使用很少的能量來完成複雜的動作。一旦這些技巧蝕刻到腦線路中,我們便可以不假思索展現這些技巧,而不需要耗費意識的心力,於是可以騰出資源,讓「意識我」去注意、學習其他任務。
這種自動化帶來的後果是:新技能進入更深沉的境界,那是意識無法觸及之處。由於你無法獲悉暗中實際執行的專用程式,所以你並不確切清楚自己竟如何做到那些事情。當你一邊跟人交談,一邊爬樓梯時,你不知道自己如何計算出為了保持身體平衡所需要的許多細微修正,以及如何想出讓舌頭發出正確語音的靈活動作。你不一定總是能夠進行這些困難的任務。但因為你的動作已經變成潛意識的自動化動作,由此造就你無須思考即可以完成事情的能力。我們很熟悉這種感覺,你沿著每天必經的路線開車回家,突然發現自己完全不記得是如何開回家的。你的駕駛技能己經變得自動化了,所以即使不用意識也能自然的開回家。意識的你(也就是每天早晨醒來、開始閃爍活躍的那部分)再也不是駕駛,充其量變成這趟車程中的乘客。
關於自動化技能,有一點很有趣:如果你試著有意識的去干預,通常表現會變差。一旦你學習某項技能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即使那是很複雜的技能,最好還是放手讓它們自由發揮。
—David Eagleman,《大腦解密手冊》,頁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