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看與聽

「當然你可以看見街道。街道上移動的人。或者你會經過公車站。你是隔著相當厚的車窗,人的表情和顏色很容易被速度拉成扁貼在餘光的玻璃上的,水裡的毛巾絮端或什麼的。你可以看見儀表板、螢光的指針和鐘面數字。那一陣子你開始利用塞車聽貝多芬:最後的弦樂四重奏、合唱、小提琴協奏、皇帝,後來你甚至聽命運。你很認真聆聽,但你感到那是一種充滿,你無法進入。」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臺灣後現代小說選》,頁126。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藝術與宣傳

基督徒作家、電影製作人、畫家,甚或音樂家,必須在藝術與宣傳的磁場中工作。一方面,有股力量拉著我們降低藝術標準,用毫不修飾的方式來傳遞信息;另一股力量拉著我們,為了藝術的感受,要淡化或是改變信息。幾十年來我就活在這種張力中,體會到這種狀態大多數時候是健康的。有時候,想成功就要走偏鋒:好比一個作者過於注重宣傳,在基督教次文化獲得成功。但是,基督教和世俗世界的間隙會愈來愈大,結果我們會發現,基督徒只是為自己人寫作和賣書。另一方面,基督徒藝術家也不能光是接受外面更大世界的標準,因為這個世界無法容忍信仰的表述。
  -楊腓力,《尷尬的上帝:紛亂時代的信仰挑戰》,頁199-200。

一邊是粉刷無盡綿羊斑白
一邊是冬日雨季難得湛藍
高架上列車緩駛
承受彎曲山間落下的風
貫穿黑暗
直入城市之邊

這是我們暈眩的日常
經不起批評的心上刺

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渡過

渡過那河以後
我們的生命
換了風景
雖然方向依舊
卻漸漸可以平視兩岸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淺淺地像雲一樣
籠罩著
像古時日本板畫
沒有遠沒有近
只是靜靜地
平平地
立在那兒

曾經你以為你可以控制的
如今你無法確定

無故拋錨的車
無緣走到最後的人
一再出現夢中的母親
一直意識清醒的夜晚
手中的沙向下墜落
無論如何努力抓取

雲始終沒有離開
只是有時是颱風雷雨
有時陰

你想知道:如果晴天回來
你還認得他嗎?


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

艱困的試煉

從情感科學的觀點來看,我們的深度和淺度憂鬱都是情感系統的自然產物。無論一個人陷入深度憂鬱的過程為何,面對這個狀態都是一種艱困的試煉。我們不應斷定憂鬱症患者軟弱或有缺陷,而是應該承認熬過憂鬱期需要無比的毅力。我們也不應斷定憂鬱症會令人永久虛弱,而是應該認清部分患者恢復後十分活躍。罹患憂鬱症十四年後,我能寫下這些話,更確認自己並沒有被摧毀。若要跳脫疾病模型,我們就要對罹患過憂鬱症的人所展現出的毅力懷抱尊敬,看看他們如何在經歷憂鬱症後重生,以及重生後他們能透過哪些方式幫助其他人走出憂鬱症並建立持久的痊癒狀態。

——《憂鬱的演化》,頁237-238。

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反芻思考

由於我們對自己的思維極度信賴,所以反覆思考低落心情的成因與後果,這種驅力可能會逐漸強化成一種習慣。研究人員把這種思考習慣稱為「反芻思考」。有些人即便只是遇到小煩惱,甚或是在所處環境很友善的時候,也會進入反芻狀態。已故心理學家蘇珊.諾蘭-霍克西瑪(Susan Nolen-Hoeksema)與其他學者收集的大量資料一致證實,這是一種危險的習慣。在某份簡短問卷上回答自己反芻思考傾向比較嚴重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憂鬱心情維持得比較久,對未來比較悲觀,也比較難從天災或近期喪親等壓力源的影響中恢復。
-Jonathan Rottenberg,《憂鬱的演化》,頁125。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太喜歡自己的人無法愛

一個太喜歡自己的人,是無法愛的。一個太喜歡自己的人,不適合結婚。那一個太喜歡自己的人,為什麼想要結婚呢?因為結婚是他愛自己的一種方式。就像他因為愛自己,就給自己買了漂亮的衣服,漂亮的房子。然後他想,我還要為自己娶一個漂亮的妻子。
-王怡,《大聲的默想》,頁24-25。

老派的福音

結了婚的情人,都是預定的。沒結婚的情人,都是自找的。如果說限定的救贖,就是「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那麼,什麼是唯獨恩典呢?就是「老天愛笨小孩」。什麼是萬世以前的揀選呢?就是「愛在西元前」。什麼是永蒙保守呢?就是「愛你一萬年」。福音的實質,就是預定的恩典。真正的愛情就是福音。沒有福音就沒有愛情。世人所歌唱的,惟獨在基督裹得以成全。
一王怡,《大聲的默想》,頁63-64。

驕傲或絕望


認識上帝而不認識自己的可悲,便形成驕傲。認識自己的可悲而不認識上帝,便形成絕望。認識耶穌基督,我們就在其中既認識上帝,又認識我們的可悲。因為耶穌基督,就是那一位我們與他接近而不會驕傲,我們向他屈卑而不會絕望的上帝。
——王怡,《大聲的默想》,頁122。

王怡牧師兩本新書讀後

讀完王怡《福音的政變:宗教改革沉思錄》與《大聲的默想》兩本新書:
1.兩本書都是由微博格式呈現(由阿拉伯數字編成一節一節),很合乎現代人的閱讀習慣。
2.我個人喜歡《福音的政變:宗教改革沉思錄》勝過《大聲的默想》,因為前者還是有明確的思路主線,後者給人感覺是有歷史時間在後面,可以感受到王怡牧師對中國現狀的思考和回應,卻無法自成體系,讀來較無後座力。
3.書印得好,精簡輕便,易於隨身,似乎亦適合作為每日靈修讀物。
4.不過,《大聲的默想》,「日悔錄」的部分多有重覆(不知編輯校對方面不甚細心還是怎樣),若有再版似乎應該調整修正(我看到的就有五則左右,未細看的不曉得有多少...)。

2018年4月17日 星期二

認識恩典

如果我們是認識恩典的,或者說我們是被恩典認識的。我們就應該有能力,突破現代文化對我們的自我認知的威脅,從而恢復一種對他人的敬重之情。
不然,我們在任何事情上的正確,都會演變為一種錯誤。特別是在神學和信仰上。
並且,我們對任何事情的反對,都會變異為對他人的反對,和對自我的辯護。
——王怡,《福音的政變:宗教改革沉思錄》,頁122。

正確的位置

福音沒有因為不信之人而處於危急存亡之秋;處於危急存亡之秋的,是自認為正確的那一小群。
正確之人的危險是在於,我們正確到了一個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和解釋錯誤的地步。
正確的神學的危險總是在於,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正確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
這就是神學正確之人的醜聞。
——王怡,《福音的政變:宗教改革沉思錄》,頁110。

苦難與恩典

也許我的疾病和失敗,的確來自魔鬼的攻擊,但就連魔鬼也是上帝「派來」的--不過,現代基督徒通常會換一種更溫和的神學用語:是上帝「允許」的。這樣,除了基督的恩典,我的生命中並沒有其他實存性的東西。因為其餘的一切,都是為了引我進入恩典。
換言之,恩典意味著,苦難和罪惡都不再是終極的,除了基督的死而復活,我的人生中沒有其他任何一件具有終極意義的事。
--王怡,《福音的政變:宗教改革沉思錄》,頁33。

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誰需需理解兩個兒子的比喻?

為什麼我們需要去理解:主耶穌指出大兒子的失喪,其實和小兒子的失喪一樣,都是錯誤而且具有毀滅性?
世界上的大兒子們迫切需要能夠從這面鏡子裡看見自己。主耶穌這比喻是針對法利賽人,讓他們看見自己真實的景況,也想淚勵他們改變。如我們之前提及,小兒子清楚知道自己遠離了父親,但是大兒子卻不知道,這是為何大兒子的失喪是如此之危險,大兒子們不會乞求上帝醫治他們的景況,因他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任何問題,然而,這乃是他們最致命的關鍵。因為,若知道自己生病了,會去求助醫生,但若生了卻完全不自知-就是直接進入死亡。
世界上的小兒子們也迫切需要明白這道理。看見故事裡大兒子的態度後,我們開始明瞭當初小兒子想要離家的原因之一。今天許多人揚棄任何宗教信仰,是因為他們認定宗教是這個世界痛苦與鬥爭的最大根源,你知道嗎?主耶穌透過這個比喻表示-他們說對了。因著內心的不安全感、憂慮與空虛,使得大兒子們充滿憤怒和自我優越感,造成社會上一大群充滿了罪惡感、受恐懼挾制、心靈盲目的人,這就是社會不公義,戰爭和暴力最大的根源之一。
-Timothy Keller,《揮霍的上帝》,頁85-86。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當你發別人與你一樣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別人情緒失控時,你會比較容易原諒他們,因為你清楚自己並沒有比別人好:「我們怎麼能跟別人計較呢?因為我也是一樣糟糕!」然而,大兒子們的罪與對上帝的厭惡,是隱藏在良好自律和道德操守之最深層處,他們總是自覺比別人優越,鄙視輕看那些說謊、對妻子不忠,或不向上帝禱告的人;倘若這些人被得罪,他們公高舉自己無瑕的道德記錄,合理地覺得自己被嚴重冒犯,也會永無止盡地一直提醒這些犯錯者所犯下的失敗罪行。

——Timothy Keller,《揮霍的上帝》頁75。

2018年2月8日 星期四

聲音

我的聲音回來了
失去青春的爽朗
不協調的面目
外人認不得
我卻知道
他是我的聲音
我所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