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律法主義與偽善

律法主義本來就是設定了一套行為,用來遮掩內心的真相,助長偽善。在聖經學院或是基督從營地,甚至在教會,大家都學者如何看起來「很屬靈」。強調外表,只會令人更容易作假,在越軌、或是隱藏內在的問題同時,還可以陽奉陰違。畢業多年後,我才知道有些同學內心有很深的困擾-憂鬱症、同性戀、戒不掉的惡習-但在校時期並沒有處理,反倒集中精神順應外在的行為表現。
-楊腓力,〈逃避恩典〉,《恩典多奇異》

想起來...

我好像真的是...容易沉迷也容易轉移的人...。

bleach

最近喜歡到有點沉迷的漫畫-bleach。

shalom

一天二十四小時,透過上百萬種不同的方式,在我們的家庭、社區、教會、家人、朋友、城市當中,你我若不是把世界更推向神的shalom-平安-的境界,就是使它離的更遠一些。在《悲慘世界》一劇中,有句歌詞與使徒約翰所寫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彼此相愛,就是看到神的面容。」
-奧伯格(John Orthberg),《褥子團契》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洗澡


《洗澡》是十年前的影片(前面談到兩部都是這兩三年的電影),以北京開澡堂一家人(父子三人)為主。故事主線與《橫山家之味》類似(如果不是剛好連著看,大概比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都是從出外的兒子回家開始,以父親的逝世作結,透過事件折射出家人關係與潛伏的問題。然而,兩部影片的樣貌卻截然不同。

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燃燒鬥魂



不同於《橫山家之味》,《燃燒鬥魂》(The Fighter)是兩個拳擊手的故事(真人真事改編)。電影的主線當然是拳賽,但因為兩位拳擊手是同母異父的兄弟,有一個深刻影響兩人生命的家庭(一位強勢主觀且固執的母親與數位姐妹),使整部片子無法脫離這個家庭中人與人(特別是兩個兒子與母親)關係。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橫山家之味



看了幾部關於家庭的電影分別是《橫山家之味》、《洗澡》與《燃燒鬥魂》。這樣說也許不太正確(因為三部電影都各有討論的主題),但我想從家庭切入看這三部電影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深沉複雜的關係。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十里不同天

室友豬小姐出國、老師們又沒有召喚,這週原不打算要北上新竹。沒料想到週日收到封信,工頭學弟說我這學期還是得到那份改卷子的打工,希望我這週能將卷子改完。領工讀金(雖然我並不太曉得自己有領),總是要還的,因此週二快樂地上完莎士比亞,就快快搭車北上,想說週三一天做完,就可以南返。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兩個願望,一次滿足

從上週二到這週二,許多人出了國。當然,我說的是我認識的人之中,有很多人出國:一個去了沖繩,一個去了香港,兩個去了美東,一個去了澳門。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豬急撞牆

這一週間,發生了好多事。踏入這校園,看到一切平靜的樣子,還是覺得不太真實。也許是因為一直與這地方若即若離,像是其他地方來這裡掛單的人(或者其實根本是外星人),許多事都是間接、偶然得知。知道的時候,滿城風雨早已平靜,偵探查出了幕後黑手,糾出幕後黑手,接著相關人士紛紛出面說明、公開表態。風波過去,後續問題仍需解決。經過一次次會議,終於定案。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希望之國

儘管,卻

要讓一件重要的精神產物能夠立刻產生既深且廣的作用,在其創作者的個人命運與同時代之人的共同命運之間,必須有一種祕密的相似之處。世人並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讚譽一件藝術作品;他們認為在那件作品上發現了上百種優點,讓他們有理由表現出這麼高的興趣,但他們遠遠不是真的懂得鑑賞,他們喝采的真正原因是種無法衡量的東西,亦即同情。阿申巴赫曾經在作品中不顯眼之處直接說出來,說所有的偉大幾乎都是一種「儘管,卻」的情況,儘管有煩惱和痛苦,儘管貧窮、遭人遺棄、身體虛弱,儘管有惡習、激情和千百種阻礙而卻仍舊得以成功。此言並非只是個看法,而是一種經驗,簡直就是他人生與名聲的公式,是解讀他作品的鑰匙。
-Thomas Mann,《魂斷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城市迷宮

大學以後,每年都會到台北好幾回。最近幾年,為了找資料、參加研討會或演講,入城的次數也隨之增加(無法與那些熱衷學術的學長學姐相比,但應該稱得上克盡本份...)。如果老姐恰好住在台北,我就有地方可以落腳,不需要匆匆往返,還可以做些其他事。但這樣幾年下來,我對台北城的認識還是極為有限。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手段與目的

當一個內閣部長宣稱說這個國家的強大取決於其出口量,照此說來,出口量相對較小的法國,以及出口量接近於零的伊麗莎白女王下的英國,都可以被推定為劣等的文明,這便是工業主義。這種看法把一個次要的生活層面混同為整個生活。......當媒體大聲嚷嚷:要把這個島國變成阿卡迪亞,只需要一件事,那就是生產力,再強的生產力。這便是工業主義。這便是把手段和目的混為一談了。
-理查德.托尼,〈貪婪的社會〉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文化與藝術的衰落

任何以利潤為目的,降低藝術和文化標準而組織起來的大眾社會正在悄無聲息地持續產生著影響。不斷強化的廣告宣傳、大眾影響中智性的缺席,這些都對抗著藝術和文化的發展。經濟體制對抗著它們;我們大規模的群眾教育以紛亂混雜的理想和思想對抗著它們;另外還有一種力量在對抗著文化和藝術--曾經有個階層認為,維護和資助最好的藝術創作和文學作品是公眾和個人都應肩負的責任,如今這樣一個階層已經消失無踪。
-艾略特,〈文化定義筆記〉

秋天的研究院

這週上台北,為了到研究院找些資料,也為了轉換轉換心情,看看能不能得到修改論文的靈感。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逝去的時光(二)

今天在十月份的古典樂刊上看到王健的專訪,談的也就是上上週我去聽的那場音樂會。專訪很短(問答都不算長),但其中問到王健對《逝去的時光》的看法。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合家歡同樂會

原本這週要安排在這小組聚會的故事...結果臨時改成「合家歡同樂會」。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那漢子

那漢子,是逯耀東一系列散文作品《那漢子》中的主要人物,而且是自頭至尾也只是那樣一個孤孤單單、踽踽而行、四處尋夢、行盡天涯的漂泊者。這一形象雖然很容易讓人想到波特萊爾筆下的異鄉人,但在他筆下卻灑脫多了,溫柔多了;雖單薄而不淒絕,而且充滿了俠的豪邁。那一年代中,朋輩中有兩個人最具有這種氣質,一個是逯耀東,一個是唐文標。
-尉天驄,〈江湖寥落那漢子〉,《回首我們的時代》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應該回頭

為了上新竹見李老師,這週沒有去聽莎士比亞的課(李老師開出的時間與課程時間一致。雖然這週要上最著名的一段,仍決定以論文為重...)

我不知道

大體而言,靈感不是詩人或藝術家的專屬特權;現在,過去和以後,靈感總會去造訪某一群人--那些自覺選擇自己的職業並且用愛和想像力去經營工作的人。這或許包括醫生、老師、園丁--還可以列舉出上百項行業。只要他們能夠不斷地發現新的挑戰,他們的工作便是一趟永無終止的冒險。困難和挫敗絕對壓不扁他們的好奇心,一大堆新的疑問會自他們解決過的問題中產生。不論靈感是什麼,它衍生自接連不斷的「我不知道」。
-Wislawa Szymborska,〈詩人與世界--1996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