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在一個全新的環境裡,觀眾想要什麼,已經與過去大不相同。今天,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內容,卻很少有內容是每個人都想看的。整體來說,我們現在的情況比以前要好得多,比方說,以前我們都得看同樣的電視節目和頻道,卻未必能看到我們想看的節目-這也是為什麼當年我們老在搶搖控器。現在,我們不必跟家人一起看電視,還是可以跟家人有共同話題可聊。說不定,當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地看電視,反而會讓我們與家人之間的感情更好。況且,現在有各種節目可供挑選,我們再也不會因為沒看什麼節目而感到遺憾。
然而,在這種新的文化景觀裡,仍有值得重視的問題。例如上網時,我們往往缺乏耐性,懶得把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犯了見樹不見林的毛病;加入社群時,我們也常輕易接受社群加諸於我們身上的標籤,越來越死抱著原有的想法,拒絕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加入一個社群,就像削足適履--你得硬把自己形塑成社群要的樣子 。出版人伊莉莎白.席夫頓(Elisabeth Sifton)在為《國家》(Nation)雜誌寫的一篇文章裡,就提到她的憂心:「網路是一片汪洋大海,卻只有很少浮標把人們帶往有意義的方向......沒錯,你可以為你獨一無二的書在網路上找到小眾、特殊的社群,但我們共有的文化呢?想像一下,讀者會怎麼讀你的書?十年後,你的下一本新書,該怎麼寫?」-詹母斯.哈金(James Harkin),《小眾,其實不小:中間市場陷落,小眾消費崛起》(Niche: Why the Market No Longer Favours the Mainstream),頁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