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眼淚不一樣,但是想哭的念頭是一樣的。
-都紅
1.據說畢飛宇是因為在推拿店裡遇到一次停電,決定寫這本小說;婁燁讀了小說後便一心想把它改編成電影。那麼我想,那一次停電,不單是讓畢飛宇寫出有別以往的重要作品,更使婁燁拍出這部超越他自己的作品(雖然只看過《頤和園》和《浮城謎事》,但卻覺得這部作品在題材和關懷上,讓婁燁向不同領域跨出一步)。
2.可以感電影裡保留了小說的文字。那些文字轉換成電影旁白或對白不但沒有讓電影變得文謅謅,反而使我們看的人更接近那個世界。我以為這是馬英力編劇的高明之處。畢竟小說文字與電影敍事兩者是不同的,如何保留小說最打中人心的文字,又不使電影變得不電影,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我感覺《推拿》在這面拿捏得恰到好處,既讓人印象深刻,又自然真切-配合著電影畫面、音樂與演員的身體語言,把那些精彩的文句留在觀眾的腦海。
3.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呈現出的盲人世界,特別是在看過《黑暗之光》、《聽見天堂》、《盲探》、《聽風者》(很可惜沒有看過去年的《盲》)以及紀錄片《黑暗視界》等關於視障或盲人的片之後,我深切感受到《推拿》劇組在技術與企圖呈現的內容兩方面高度自覺。攝影的精彩不必說,我相信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對攝影鏡頭帶出的視覺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旁白、配樂與音效的結合,也使得這部片從頭到尾都展現了對聽覺的開發,將原本透過文字或畫面表現的東西,盡可能轉成聽覺的。這當然不可能完全,但他們做的已經很多,多到足以擊中觀眾的感官。這種自覺是在其他影片中沒有看到的(真的說起來,《聽見天堂》對聽覺也是有想法的,只是表現於內容,讓觀眾用看的,但在形式上還是一般電影的敍事)。
4.電影裡有幾場戲讓我印象頗深。第一場是小馬、小孔與王大夫坐在同一張床上的戲,三個人的表情互動,從開始到結束呈現出的緊張感,異乎循常。第二場戲是小馬流著血在路上跑的戲,那個失焦的畫面讓人無法移開目光,卻又不能確定到底發生什麼事....。第三場是停電的戲(雖然很短一段,卻很重要,我覺得)-在黑暗中,盲人比明眼人看得更明(心裡冒出的是:啊就是這場戲讓畢飛宇寫小說、婁燁拍電影的嗎?)。
5.黃軒、秦昊與郭曉冬三位演員都有很精彩的演出,給我們性格思想極為不同的三個角色留下鮮明印象,但張磊、梅婷與黃璐演出的三個生命卻更為動人(也許這就是人說畢飛宇是最會寫女人的男性作家的原因吧)。
6.如果改編小說的電影是為了向小說致敬,目標在將小說完全映象化,那麼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成功(因為我沒有看過原著)。但若就電影論電影,我以為《推拿》是非常成功的-它精彩、動人且深刻,而且看完真的有一種回頭去拜讀原著的衝動(特別是這種衝動,就我個人來說,並不是那麼常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