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心靈地圖

2012.01.23

我們對現實的種種看法,交織成一張心靈地圖,有助我們在人生路途上行進。對現實的認愈清楚,地圖愈正確。但很多人並沒有興趣了解現實,有些人在青春期以後就放棄了這方面的努力。他們的地圖窄小含糊,對世界的認識也偏狹而錯誤百。還有很多人,中年以後就不再改進自己的地圖,他們自以為地圖己經盡善盡美,自己的世界觀也毫無瑕玼(甚至神聖不可侵犯);他們對新資訊再也沒有興趣了。


-p36。


自律實在是一件複雜的工作,除了勇氣,還需要彈性與判斷力。在追求全然誠實的同時,也要能在適當的時機保留真相;而在為自己負責的同時,也要能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為了追求有效率、有組織的生活,必須隨時留心不逞一時之快,放眼未來;但為生活的愉快,我們又必須為現在而活,適時採取行動。換言之,紀律本身還是需要約束,我稱這種約束為平衡。


平衡是一種彈性的紀律。以生氣為例,發現外界侵犯我們的生理、心理領域或令我們失望時,我們就會生氣。它是一種求生存的反擊方式,人不會生氣就永遠受欺壓,直到被消滅為止。只有靠生氣才能繼續生存。但是我們往往發現,別人的侵犯其實並非故意,或者即使是故意,但由於種種考慮,直接跟他們衝突對自己更加不利。這時,大腦較高層次的中樞(判斷力)就必須約束較低中樞(情緒)稍安勿躁。要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成功,不但要有生氣的能力,也要有生氣而不表達出來的能力。


-p50。


心理健康的人必須成長,而放棄過去的自我是心靈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因放棄而感到沮喪是一種相當正常而健康的現象。只有當某些事情干預放棄的過程時,它才會變得不正常或不健康,使得過程無法完成,沮喪一直延續,無法化解。


-p54。


今天的西方文化把自我奉為至高無上,格外把死亡視為一種非抵制不可的奇恥大辱。但事實就是如此,人類只有放棄自我以後,才能領略到最大的人生喜悅。生命的意義存在於死亡當中,這個「秘密」是一切宗教的核心。


放棄是一種漸進的過程,它會不斷帶我們意想不到的痛苦與折磨。成人的學習過程中有一種極為重要的技巧,我稱之為「存而不論」,是促進心靈成長不可或缺的工具。「存而不論」其本上就是在肯定自我、保持穩定與放棄自我(也就是暫時忘懷自我、先不對現實世界做任何預先的假設,為新資料騰出空間)以換取更大更新的知識之中,取得一個平衡。


-p57。


愛需要努力。擴充自我和多走一步路或一里路一樣,都違反與生俱來的惰性及出於恐懼的排斥心理。擴充自我或擺脫惰性,就叫做努力。恐懼當前,仍然挺身而起,就叫作勇氣。所以愛也可以說是努力或勇氣的一種形式。它是滋養我們為自己和別人心靈成長所作的努力,而表現出來的勇氣。


-p101。


用心傾聽、全心全意關懷一個人,都是愛的表現。用心傾聽也是一種修養,暫時把個人的成見與欲望放在一旁,盡可能體會說話者的內心世界與感受。聽者與說者的結合,事實上就是自我的擴張,我們必然能從中得到新知。尤其在傾聽的時刻,聽話者全心全意接納對方,說話者也會對這種接納產生感應,變得更加坦誠而開放,把最秘密的一面向聽話的人敞開,雙方更能相互了解,惺惺相惜,愛的雙人舞於焉展開。這是一種相當耗費精力的過程,只有以愛為出發點,靠著追求共同成長,擴充自我的意願,才能達到目標。


-p107。


《心靈地圖:追求愛和成長之路》

這本書是一位朋友幾年前推薦的書。曾經從清大圖書館借出來過,卻因為無法接受作者一些立場態度與說法,沒有讀了幾頁便放下。最近開始對心理學與宗教之問題產生興趣,再次想起這本書,將它買了下來,好好地讀了。

從頭讀來,主觀的感覺是喜歡前半本而不喜歡後半本。前半本談到紀律與愛(上面主要引的都是前半本的內容),從心理醫生的角度,細細地說明了建立紀律和有愛的支持,對一個人心靈成長的重要。後半本談宗教與神恩,是前半部分的延伸,從心理學實際按例指出當時心理治療忽視的問題-宗教與奇蹟與人類心靈成長之間的關係。就整本書來看,作者的四個部分互相關連,立場明確,對於心理治療有許多反省,也提供許多經驗給所有閱讀這本書的人。如果要問為什麼不喜歡後半部分,那麼我想是因為作者把神與潛意識關連,讓我太能夠接受。不曉得過了這麼多年,美國神學界是怎麼回應這個作者的看法(猜想有一些回應)。無論如何,好好讀過這本書,還是有一些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