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不只助長作者的自我意識,對讀者亦然。印刷術發明之前,人類所有的傳播活動皆在社會脈絡下進行。即便是口頭閱讀行為本身,也是採用一群人跟在某人之後大聲閱讀出來。然而印刷書籍出版後,一種嶄新的閱讀傳統相繼出版:遺世獨立的讀者和他自己的雙眼。口頭閱讀行為被消音了,諸者與其反應,不再與任何社會脈絡有關連,他撤退投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十六世紀至今,大部分讀者對身旁其他人的要求是讓他安靜閱讀,不要在一活動。在人類的閱讀行為中,作者與讀者同心協助對抗其他的社會干擾。簡而言之,閱讀行為是反社會向的。
-頁53。
新式傳播科技不只教我們新知識,也提供我們新的思考工具。印刷書籍的格式,產生一種新的組織內容的方法,也因此帶動一種新的組織人類思考的方法。印刷書籍充滿線性思考,一句一句的表達方式、段落、按字母順序的附錄、標準化拼音和文法等等,導致一種詹姆斯.喬艾思所戲稱的ABCDE心態,意指其意識結構等同印刷術結構。印刷術在這方面的影響,一直是殷尼斯和麥克魯漢兩人再三強調的。但是,謹慎如學者艾森斯坦,仍相信演變中的書籍版式,它特有的登錄資訊的方式,「有助於重新整理讀者的思路,不管他們的工作為何。」
-頁57。
當書法消失,具個人風格的文稿也漸漸流失,印刷字的欠缺個人性與頗具重複性的特質,代表某種程度的權威感。即使到今天,不管作者是否不同,一般人對印刷品仍有眼見為信的傾向。事實上,當各別作者的記號並未出現在出版品上,例如教科書或百科全書,一般人將印刷品當作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的傾向,幾乎是非常震撼人心的。
-頁5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