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有時
憤怒有時悲傷有時
憤怒有時悲傷有時
過往一切如風,過去了就不在真實
人散人聚
在記憶沙土中留下些許痕跡
在記憶沙土中留下些許痕跡
隨著時間過去
模糊的印象找不出時序
模糊的印象找不出時序
唯有留在相片裡那些人
面孔依然清晰
面孔依然清晰
「If you wanted to do something absolutely honest, something true, it always turned out to be a thing that had to be done alone.」
當我們讀書時,我們是在抹除時間。并非是「度過時間」的意思,度過時間是指我們打着哈欠讀着書,在鄉下悠悠閒閒地度過一個下午,「抹除時間」則是指認真讀書,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書中。這種閱讀給人以時間不復存在的感覺。我們甚至模模糊糊地生出某種永恆感。這就是為什麼從書中世界走出來的讀者們有差濳水員的神情,目光蒙矓,呼吸徐緩。他們需要少許時間以便重新回到現實世界。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偉大的讀者始終感覺自己青春年少的原因。他們的生命沒有被某種使用時間的方式所消耗,他們將時間用在了聽命於尋常時間以外的事上。即便他們活到百年,仍然會青春永駐地辭別人世。-Charles Dantzig,〈為了改變時間而讀書〉
他(艾略特)說詩人無不從自己的情感開始寫作,難的是狀一己的痛苦或幸福提升到既新奇又普遍的高度。但丁抱有深深的懷舊感,他為失去的幸福而悔恨,但是他并不為個人的失望和挫折感所累,「從個人的本能衝動中建造出永恆和神聖的東西」,莎士比亞從事的也是一場艱苦的鬥爭,「鬥爭的目的就是把個人的和私自的痛苦轉化成更豐富、更不凡的東西,轉化成普遍的和非個人的東西。」正是因為具有這一非凡的超越個人的能力,偉大的詩人才能在寫自己的過程中反映他的時代。-陸建德,〈托.斯.艾略特〉,《破碎思想體系的殘編》
語言是隱喻,因為語言不只貯存經驗,更能將一種經驗型態轉譯成另一種。貨幣是隱喻,因為貨幣不只貯存技能和勞力,更能將一種技能勞力轉成另一種。但無論交易、轉譯或隱喻,關都在我們有理性能力,能將不同的感官彼此轉譯,終其一生分分秒秒從無間斷。然而,為了擁有輪子、文字和無線電之類的科技工具,人類也付出了代價。個人感官不是封閉系統,無時無刻都在所謂的意識(共感)狀態中彼此轉譯,感官的外在巨幅「延伸」卻是各自「封閉」,無論工具或科技無法互動,也無法擁有集體意識。-Herbert Marshall McLuhan,《古騰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
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書籍生產、發行和消費的條件。但這種改變的完成方式是很具欺騙性的--它不是靠拋棄手抄書文化的產品,而是靠在前所未有的規模上複製手抄書文化的產品。機械手段複製的技藝首先是一種複製的機制。盡管手抄書文化的條件業已過時,但反映這些條件的文本卻更豐富了,不同時代的不同精靈被釋放出來了。-Elizabeth Eisenstein著、何道寬譯,《作為變革動因的印刷機:早期近代歐洲的傳播與文化變革》,頁102。
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嗎?哥林多前書15:9-10
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從前逼迫神的教會。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並且他所賜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
一位作家在一個時期內,佔據了我們的全部心靈;隨後又是另一位;最後,這些作家開始在我們的頭腦裡相互影響。我們衡量一位作家和另一位作家,讓他們二人比個高低;我們看到每一位作家都有其他作家所缺少的一些特質,這些特質和其他一些作家的特性是不相容的:我們開始變得的確有批判能力了;正是我們不繼成長的批判能力保護著我們,使我們避免任何一個文學個性過分占領我們的心靈。好的批評家-我們大家都應該努力成為批評家,而不應把文學批評的責任完全推卸給那些為報紙寫書評的人-是這樣一種人,他把敏銳、持久的感受力和廣泛的、與日俱增的有辨別力的閱讀結合在一起。廣泛閱讀的價值并不在於作為一種貯藏、積累知識的手段,也不是為了獲得人們有時用「蘊藏豐富的頭腦」這一詞語所指示的東西。廣泛閱讀之所以有價值,那是因為在受到一個接著一個的強大個性的感動過程中,我們就會變得不再受任何一個或任何少數強大個性的統治。各種不同的人生觀同時存在於我們的腦中,這些不同觀點會相互影響,而我們自己的個性就會宣存自己的獨立見解,并在我們自己的獨立見解結構中給每一種觀點以適當的地位。-T. S. Eliot,〈宗教和文學〉,《現代教育和古典文學》
這麼多人享受空前的豐足;我們不再因著疾病與飢餓,隱匿黑暗裡的邪惡,或是女巫的咒語,而惧怕顫抖。屠宰的苦差事也已經解除;雙手不必再出勞力,機器幾乎可以代勞做任何我們需要,以及更多不需要的事。我們承襲了人類世世代代奮力追求的自由。正因為擁有了這一切,我們理當活在前途無可限量的人生曙光中。但是,如今我們雖然有更多自由享受人生,卻深感失望而挫折,因為深深渴盼的自由與舒適,並沒有給我們以意義與目標。-Bruno Bettelheim
《詩篇》位居《聖經》篇幅的正中央,借著個人記載屬靈生命如何發揮作用,全盤羅列了與神的生命是如何的光景。我讀《詩篇》,主要不像是求知的學生,而是與作者同為天路客,也想得到那種親密的神人關係。神給人最大、最首要的誡命是:盡心、盡性、盡意愛耶和華我們的神。《聖經》中沒有一卷書像《詩篇》一樣披露所謂真心真意、靈魂飢渴、心無旁騖的神人關係,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
約伯在信心沙場上失去了財產、失去了家人、失去了健康。我們可能面臨不同的挫敗:事業垮台、婚姻岌岌可危、性傾向有困擾,或是生來就有一副令人生厭而非讓人喜愛的身材與面孔。我們的考驗或許不是天上的大決戰引發的結果,但是《約伯記》呼吁我們要有堅毅剛強的信心,無視於逆境,仍然相信一個人的信心回應確實很重要。-楊腓力,〈約伯記:黑暗中望見〉,《上帝的情書》(The Bible Jesus Read)
章伯斯(Oswald Chambers)說過,《詩篇》教你如何禱告,《約伯記》教你如何受苦,《雅歌》教你如何愛人。《箴言》教你如何生活,《傳道書》教你如何享受。我多希望自己對《聖經》也有如此光明的把握!我選擇《約伯記》、《申命記》、《詩篇》、《傳道書》與《先知書》,並非因為從這些經卷得到生命的秘訣,而是出於自己的懷疑和掙扎。我在這些經卷中找到天路旅程的同伴。借著舊約聖經,我尋見了自己-因為這個理由,我以個人與主觀的角度,而非分析的角度寫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