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8日 星期六

Daniel Tammet

這兩天欲罷不能地讀丹尼爾.譚米特(Daniel Tammet)的書,一本是自傳體《星期三是藍色的》,另一本是對人類的腦與智商的思考《我的IQ150》。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信息過剩?

2012.01.27

吸收和消化新的信息,需要成熟而系統的世界觀,這恰恰是很多人欠缺的。因此,信息過剩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並不是因為信息太多,而是人類處理不了這麼多,這也展示出了人類在信息與思想之間的迷茫。歷史教授西奧多.羅斯扎克(Theodore Roszak)在《信息崇拜》(The Cult of Information)一書中解讀了這一問題。在他看來,人類思維的主解是思想,而不是信息。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對信息的辨別、理解和創造。他還指出,如「人人生而平等」這樣偉大而璀璨的思想根本不包含任何信息,這樣的思想只是人類對內心渴望最大度地發掘和感知。而一個人世界觀則能幫助他盡可能將信息分門別類地掌握,就像把書籍按照其類別存放在不同的書架上一樣。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舊曆新年

2012.01.21-26

思維比天空更遼闊

2012.01.26

你擁有怎樣的生活以及成了什麼樣的人,並不取決于你如何學習,而取決於你學了些什麼。因此,如何使用自己的大腦其實是一個相當私人的選擇。畢竟,大腦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讓你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你用大腦做什麼、怎樣做,也是一條不斷探索自我的道路。這條路上沒有捷徑,你也不必在乎他人對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因為思維方式根本就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正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所說的:「你沒有義務完成別人認為你應該完成的事情,我也沒有義務完成別人希望我成為的那種人。那是他們的錯誤,不是我的失敗。」


-丹尼爾.譚米特(Daniel Tammet),《我的IQ150》

2012年1月25日 星期三

星期三是藍色的

2012.01.25

有人說,人不時總會碰上全然美好的時刻,也就是那種絕對祥和並契合的片刻感受,從艾菲爾鐵塔頂端向下望,或看著星星從高高的夜空中墜落,就是這種感覺。我並沒有太多這種經歷,但尼爾說,沒關係,少,反倒顯得特別。最近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去年夏天在家裡(這種時刻通常發生在家裡)。那時,我煮好飯,跟尼爾一起用完餐,我們一起坐在客廳,感覺滿足而快樂。當下,我有種忘我的感覺,在那短暫而特別的片刻,我的憂慮和彆扭好像全不見了。我轉頭問尼爾是不是也有這感覺,他說,他也有。

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心靈地圖

2012.01.23

我們對現實的種種看法,交織成一張心靈地圖,有助我們在人生路途上行進。對現實的認愈清楚,地圖愈正確。但很多人並沒有興趣了解現實,有些人在青春期以後就放棄了這方面的努力。他們的地圖窄小含糊,對世界的認識也偏狹而錯誤百。還有很多人,中年以後就不再改進自己的地圖,他們自以為地圖己經盡善盡美,自己的世界觀也毫無瑕玼(甚至神聖不可侵犯);他們對新資訊再也沒有興趣了。


-p36。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印刷術和新成人

〈印刷書和新成人〉:

科技不必然為文化注入新的觀點

2012.01.20

我們愈了解科技的歷史,愈清楚新的工具只是為人類打開一扇門,它不能強迫人類走進去。人類拒絕或接受某項科技,或是說接受後如何利用是項科技,大部分是要看當時的社會狀況而定,看當時的領袖有沒有想像力,同時也要視科技的本質而定。


-Lynn White, Medieval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 p.28.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關於思想史

在歷史領域之內,思想的發展,就像所有其他歷史研究一樣,必須看做是整個存在復合體的一部分。我們可專心注意於某一部分,但是也必須敏銳地感覺到所有其他部分的存在。


-Benjamin I. Schwartg,〈關於中國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