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歲末音樂會


這一年可能只有這一天,我行程滿檔:早上團契,中午教會歲末聚餐,晚上歲末音樂會。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趁著還有藍天


趁著還有藍天,出門走走
避開了人潮,往熟悉街道去
去,把該還的債還一還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攀登

我們都攀登心願的頂峰。如果別的攀登者偷了你的背包錢袋,鼓滿他自己的背包,加重他自己的錢袋,你應該可憐他;攀登對他的肉體來說將更加困難,負擔會使他的路程更遠。精瘦的你若看見他的肉體氣喘吁吁往上爬,拉他一把,這會加快你的速度。
紀伯倫(Khalil Gibran),《沙與沫》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不一樣的平安夜

在擴大慶祝聖誕後,又過了一年,再次到教堂,再次參加子夜禮拜,再次歡慶耶穌基督降生。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愛神與愛人

不關心別人的人無法愛神,正如不懂九九乘法表的人無法做代數題目。他們可能很了解聖經,可能很會聚會,或許會小心翼翼地不鬧醜聞,被認為是靈命很好的人。但這是一個錯誤,而且這個錯誤對教會內外的人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正如愛是律法的終極展現,冷漠則是罪的終極表現。
-John Ortberg,《褥子團契》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喜劇

莎士比亞課程進入喜劇部分。雖然時間明顯太少(因為接下來放了兩週假),但這週蔡老師還是努力地趕課,盡快說明了喜劇的定義、類型與特色。

友誼

關係深厚的社群很少是不知不覺中建立出的。心理學家麥金尼(Alan McGinnis)發現,進入深厚友誼的首要條件聽起來是簡單的令人難以置信:把這份人際關係放在第一優先順位。矛盾的是,我們往往將大量的時間投注於賺錢、處理雜務、追求工作的卓越,卻忽略了將最有價值的資產--時間--放在我們受造要在其間經歷生命的社群。
-John Ortberg,《褥子團契》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用腦袋過生活

把一些想法整理過,向人傾訴之後,得到一個奇怪的回應。
那人說:用腦袋過生活的人是值得鼓勵的。
一時間,還不明白他的話是什麼樣用意,只是默默接受。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藝術與思考

好的壞書的存在-有些書,人們雖然在理智上不願意認真對待它們,但仍會被它們所愉悅甚至感動-提醒我們注意:藝術與思考不是一回事。我想,不論按哪個標準衡量,卡萊爾都比特羅洛普更有才智,但特羅洛普的書至今仍能讀,卡萊爾的書卻沒法看了:卡萊爾那麼聰明,居然不會用曉暢明白的英語去寫作。小說家有一點跟詩人很像,即智力與創作才能沒有關係。一個好的小說家,可能是個自律甚嚴的神童,比如福樓拜,也可能是個智力發展隨心所欲的人,比如狄更斯。
-George Orwell,〈好的壞書〉,《政治與文學》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防毒軟體很重要

幾週前,忽然覺得小白筆電變得有些遲緩奇怪,觀察兩天,開始擔心是電腦中毒,便將最重要的論文資料作好備分,也趕緊載了一個試用版的防毒軟體,希望能夠找出問題。

愛之語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主要的愛之語,也就是說,只有一種愛之語能深入我們的情感,比其他四種更能感動我們。當某人說著我的主要愛語時,我就容易被那人所吸引,因為他能使我的基本需求獲得滿足,也使我感覺被愛。而當某人不懂得運用我的主要愛之語時,我就會懷疑他是否真的愛我,因為就情感上來說,我無從了解那人。
人與人的關係會出現問題,多半是由於你和我只顧用自己的愛語,卻又想不通對方為什麼竟聽不懂。就像我對某個只聽得懂德語的人說英文,卻納悶他怎麼不了解我的信息。因此,如果我們能學習用彼此的愛語來向對方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能大大增進。
-Gray Chapman,《天堂愛語》(The Love Languages of God)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閱讀紀德

上週讀書會誤把托馬斯.曼講成魔幻寫實的作家,後來正番哥私下跟我說:托馬斯.曼是寫《魂斷威尼斯》的人,應該不是魔幻寫實.....。
我還搞不清楚狀況地問:《百年孤寂》不是他寫的嗎...?
正番哥說:《百年孤寂》是馬奎斯寫的...!
(明明兩個人就差很多,不曉得我的腦袋在想什麼,怎麼錯得這麼離譜...大囧)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莎翁情史

期中考後兩週,蔡老師帶我們讀完《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劇本,並說在開始讀《仲夏夜之夢》前,要讓我們先看看《莎翁情史》。他說《莎翁情史》的劇情大部分(幾乎全部)都是虛構的,但是卻是當代英國最傑出的劇作家利用莎士比亞的戲劇與時代背景創作出來的一個精彩劇作。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豔后和她的小丑們

前幾週蔡老師在課上強力建議我們去聽這週一下午國光劇團導演李小平的演講《豔后和她的小丑們》。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選擇詞彙

現在最需要的是讓意思去選擇詞彙,而不是反過來。在散文中,最壞的情況莫過於屈從於詞彙。如果你有了明確具體的想法,你一定是在無詞的狀態下思考的,之後,假若你想把自己所思考的意思表達出來,你才會去尋找最合適的詞彙。如果你的思想不明確、不具體,那你一開始就可能去選擇詞彙,那樣的話,稍不留神,現成的俗語就會湧進你的頭腦,替你思考,結果是模糊了,甚至完全改變了你本來的意思。
George Orwell,〈政治與英語

熄火事件

第二次機車熄火事件,發生於冷鋒來訪的週日午後。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自己的風格

不是體制反面的反抗,而是「從幾乎一無所有的地方,靠自己的雙手努力開拓出一條路來,建立起自己的文學風格,自己的生樣式。」從這裡將會產生新的東西,那不是圖表式思考出來的對反抗的投入,不像有頭無尾的仙女棒火花般容易消失,而是為了建立「自己的風格」,必須獻上整個自己的身心的全力投入才行。而且從其中自己的「作品」將會自然誕生。
-河合隼雄,《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文化內涵

利維斯和阿諾德都懷疑煤炭和鋼鐵產量(或生產總值、消費水平)的提高能否用來衡量社會的「進步」和「幸福」,他們都不敢貿然站在急於投身社會改革的自由派和左翼人士一邊,因為他們都意識到後者容易將自由和「更多的果醬」等手段與生活的目的混為一談。但是兩人心目中的文化有不盡一致的內涵。阿諾德心儀希臘和羅馬的古典文化,也樂意用當代歐洲文化(如法國與德國的文化)為參照批判英國的陋習。利維斯獨重本土資源(因此有時顯得褊狹固執),時時追念未被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破壞的「有機共同體」(organic community)的人際關係和生活藝術。阿諾德的文化指內在精神的完美,利維斯則在一定程度上把文化轉變為一個語言問題。利維斯說,對文學藝術敏感而又有鑑別力的人是文化聖所的看護,他們數量很少,但卻保存了傳統中最不易察覺同時又最容易消亡的成分;高品質的生活取決於這少數人不成文的標準,文化的精粹就是這些人辦別優劣的語言。假如這語言的水準能夠保持,文化傳承庶幾可望。
-陸建德,〈弗.雷.利維斯和《偉大的傳統》〉

角色扮演?


我想寫小說很像電腦遊戲的角色扮演遊戲那樣。也就是說,不知道畫面上接下來會出現什麼樣的角色,必須經常集中精神讓意識保持中立,手指柔軟地放在按鈕上,對畫面上出現的出乎意料之外的東西,必須迅速加以對應處理。而且在許多情況下,那對應處理的風格中,就包含著對我來說小說的意義。
不過,寫小說和玩角色扮演遊戲決定性的不同在於,自己正面臨的程式是我自己設計的。自己一面設計程式,同時自己也是那遊戲的參與者。而且自己在玩著遊戲時,完全喪失自己設計過那遊戲程式的記憶。右手所做的事情,左手不知道,左手所做的事情,右手不知道。這才是對我來說極致的遊戲,能感覺得到自我治癒的作用。不過實際做看看時是非常困難的事。
-村上春樹,《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