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wanted to do something absolutely honest, something true, it always turned out to be a thing that had to be done alone.」
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天生不愛動: 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讀韓炳哲
讀了很多韓炳哲,《倦怠社會》、《妥協社會》更是一讀再讀。韓炳哲的用語和思考方式確實對我有很深的影響,讓我在觀看今日世界時,有一條不同以往的途徑。
然而讀得更多之後,也理解到他寫作風格及極限。風格上,他以短篇快速勾勒文本,夾雜了他的批判,並從中提出見解或回應經典文本。他所談的許多概念都需要在他的脈絡中理解(我們透過了翻譯,更需要反覆確認其脈絡)。他的極限則顯示在討論東方或中國思想方面(這部分我雖然也並不是很懂,但讀來就是無法被說服)。
最近時常想起大學時一位老師對我說:讀名家的作品要特別小心。多年過去,才在閱讀韓炳哲的過程中,慢慢體會這句話。閱讀一方面是試著用作者方式思考,一方面是從作者提供的線索中思考,有正有反,直至兩者在心裏形成對話的關係。
這樣子夠了嗎?顯然還是不。離開文本之後,他們的觀點仍與你同在,有時你同意他,有時你同意反面於他的論述,或有時你什麼也不同意。也許此時還未長出足夠成熟的想法,但這就是閱讀可以帶來最深刻的過程。至少於我如此。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燃:最新研究,揭開身體究竟如何燃燒卡路里、減肥、保持健康!》
接在《為什麼我們吃太多?》之後讀,有種一體兩面的感覺,當然也有許多部分去回應到《代謝》(也有許多互相衝突的部分)。
不要被封面騙了,如果只是想知道什麼燃燒卡路里+減重+保持健康,可能會覺得無法接受這本書娓娓道來的方式,但如果是厭倦各種飲食與運動的減重資訊、想知道人體如何運用轉化能量的人,應該會讀得津津有味。
先回答封面的問題:運動不會讓你變瘦?
作者的回答是:是的,運動不會讓你變瘦,但運動會讓你健康,並且(也許大家更關心的是)瘦了要維持不復胖,唯有運動才能。
然而這本書的好看,卻遠不是講這麼簡單的道理而已。它的好看大多來自於作者本身人類學的背景與人類能量學的專業。大量的田野調查、演化學與不同物種的能量消耗比較,展開了許多醫學研究無法探見的討論。最精彩的是回應流行全世界生餇飲食所謂「原始人飲食」問題,作者認為人類這種物種就是一種「機會主義的雜食類動物」,也就是環境有什麼就吃什麼,沒有任何一種飲食法是最好。
那為什麼人會發胖呢?作者認為找脂肪或糖作為戰犯都不是完全正確的答案,人會發胖就是因為「攝取的熱量大於消耗的熱量」。聽起來就是廢話一句,背後卻有很深很複雜的機制,包括人體如何分配能量與如何補充失去的能量(太複雜了,除非進到書裡的脈絡,否則千絲萬縷,根本理不清楚)。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二或三刷《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剛剛好在看完《混沌少年時》之後,讀到治療的時候,不斷想到傑米和他爸爸,明顯的「述情障礙」、「強烈的憤怒」與「與身體分離」。書中詳述創傷經驗對一個人造成無可抹滅的影響,深深刻在身體中,時常被喚起造成當機(由情緒腦接管一切)的狀態,將成為受創者一輩子的問題。
在結語的部分,作者談到了學校與教育。我腦中播放的則是《混沌少年時》第二集的學校,感受到所謂「手機為主的童年」摧毀了「學校生活」,甚至成為「創傷引爆器」。因為所有人都在線上,學校作為一個人際關係網已失去了它的保護網。
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我們為何吃太多?》
完食《我們為何吃太多?》
看完第一章,就覺得非常驚豔的一本書。我本身是沒什麼在關心養生或健康的人,去年在誠品翻到《代謝》買下讀完,才開啟對「代謝」、「肥胖症與代謝症候群」等議題的好奇心。
周間在圖書館熱門流通架上,看到這本《我們為何吃太多》,發現有許多地方與《代謝》暗合,但對「人類體重」有與我們一般想法全然不同的觀點:你的身體自有一套決定你體重的方式。
第一章就將基本的代謝二法則說完:一是(攝入能量)-(消耗能量)=被儲存的能量。二是負回饋系統。第一法則人人皆知,第二法則才是為什麼人無法靠節食成功減重的關鍵。
後續重點整理如下:
1. 節食會使你的體重設定點提高,所有節食減下來的重量,都會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回去,並且比原本更重
2. 基因可能決定很多,然後是環境,意志力在減重計劃𥚃,沒有我們以為的如此重要
3. 能做的事情是不要節食、改變環境與飲食習慣,調整體重設定點
4. 運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是燃燒熱量,而是幫助你調整體重設定點
5. 丟掉體重計,吃足夠多元營養的食物,簡單的運動,不要再算熱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