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天生不愛動: 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很多書從圖書館借回來,沒辦法讀完就還了。原本借這本書時,也覺得會如此。沒想到續借了兩次,慢慢地竟然把這樣一本大書給讀到快完(目前剩下最後幾頁)。

很想要推薦給任何看到這本書名產生跟我一樣好奇心的人。

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作者是演化生物學家,印象中在之前讀的《燃》中也有提到他與他這本著作。他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去回應許多(主要應該是在美國)流行的觀念和想法(書中稱為「迷思」),所以閱讀的過程不僅是看演化學如何解釋現代人為何缺少運動(當然這也是很重要的主線),而是在每個篇章都去回顧一個流行的觀念(像是跑步傷膝蓋、走路無法減重、懶惰不符合自然等),走過各種不同的研究之後,再來討論:如果人天生不愛動,為什麼人還需要運動?運動與身體健康或是疾病的關係為何?

沒耐心的人可能會很想直接跳到最後,但直接跳到最後會錯失閱讀本書最大的樂趣,以及更重要的是,沒辦法真實體會現代運動概念在歷史(或說演化史)上很新的東西。人無法去適應的是環境改變,大部分的美國人無需勞苦終日才得飽足(或者說就算勞苦也不飽足),而我們的身體還是趨向於能休息就休息的演化結果。運動在這樣的時代之所以重要,原因在於運動確實有助於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且相對於目前所能開出的藥物,運動既有效又不會有副作用,而成為近年來不斷被宣導的觀念。

在全本書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步行與跑步的兩章。讀完會感覺到作為一個人,可以走、可以跑,是多麼奇妙的事。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讀韓炳哲

讀了很多韓炳哲,《倦怠社會》、《妥協社會》更是一讀再讀。韓炳哲的用語和思考方式確實對我有很深的影響,讓我在觀看今日世界時,有一條不同以往的途徑。

然而讀得更多之後,也理解到他寫作風格及極限。風格上,他以短篇快速勾勒文本,夾雜了他的批判,並從中提出見解或回應經典文本。他所談的許多概念都需要在他的脈絡中理解(我們透過了翻譯,更需要反覆確認其脈絡)。他的極限則顯示在討論東方或中國思想方面(這部分我雖然也並不是很懂,但讀來就是無法被說服)。

最近時常想起大學時一位老師對我說:讀名家的作品要特別小心。多年過去,才在閱讀韓炳哲的過程中,慢慢體會這句話。閱讀一方面是試著用作者方式思考,一方面是從作者提供的線索中思考,有正有反,直至兩者在心裏形成對話的關係。

這樣子夠了嗎?顯然還是不。離開文本之後,他們的觀點仍與你同在,有時你同意他,有時你同意反面於他的論述,或有時你什麼也不同意。也許此時還未長出足夠成熟的想法,但這就是閱讀可以帶來最深刻的過程。至少於我如此。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燃:最新研究,揭開身體究竟如何燃燒卡路里、減肥、保持健康!》

接在《為什麼我們吃太多?》之後讀,有種一體兩面的感覺,當然也有許多部分去回應到《代謝》(也有許多互相衝突的部分)。

不要被封面騙了,如果只是想知道什麼燃燒卡路里+減重+保持健康,可能會覺得無法接受這本書娓娓道來的方式,但如果是厭倦各種飲食與運動的減重資訊、想知道人體如何運用轉化能量的人,應該會讀得津津有味。

先回答封面的問題:運動不會讓你變瘦?

作者的回答是:是的,運動不會讓你變瘦,但運動會讓你健康,並且(也許大家更關心的是)瘦了要維持不復胖,唯有運動才能。

然而這本書的好看,卻遠不是講這麼簡單的道理而已。它的好看大多來自於作者本身人類學的背景與人類能量學的專業。大量的田野調查、演化學與不同物種的能量消耗比較,展開了許多醫學研究無法探見的討論。最精彩的是回應流行全世界生餇飲食所謂「原始人飲食」問題,作者認為人類這種物種就是一種「機會主義的雜食類動物」,也就是環境有什麼就吃什麼,沒有任何一種飲食法是最好。

那為什麼人會發胖呢?作者認為找脂肪或糖作為戰犯都不是完全正確的答案,人會發胖就是因為「攝取的熱量大於消耗的熱量」。聽起來就是廢話一句,背後卻有很深很複雜的機制,包括人體如何分配能量與如何補充失去的能量(太複雜了,除非進到書裡的脈絡,否則千絲萬縷,根本理不清楚)。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二或三刷《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剛剛好在看完《混沌少年時》之後,讀到治療的時候,不斷想到傑米和他爸爸,明顯的「述情障礙」、「強烈的憤怒」與「與身體分離」。書中詳述創傷經驗對一個人造成無可抹滅的影響,深深刻在身體中,時常被喚起造成當機(由情緒腦接管一切)的狀態,將成為受創者一輩子的問題。

在結語的部分,作者談到了學校與教育。我腦中播放的則是《混沌少年時》第二集的學校,感受到所謂「手機為主的童年」摧毀了「學校生活」,甚至成為「創傷引爆器」。因為所有人都在線上,學校作為一個人際關係網已失去了它的保護網。

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我們為何吃太多?》

完食《我們為何吃太多?》

看完第一章,就覺得非常驚豔的一本書。我本身是沒什麼在關心養生或健康的人,去年在誠品翻到《代謝》買下讀完,才開啟對「代謝」、「肥胖症與代謝症候群」等議題的好奇心。

周間在圖書館熱門流通架上,看到這本《我們為何吃太多》,發現有許多地方與《代謝》暗合,但對「人類體重」有與我們一般想法全然不同的觀點:你的身體自有一套決定你體重的方式。

第一章就將基本的代謝二法則說完:一是(攝入能量)-(消耗能量)=被儲存的能量。二是負回饋系統。第一法則人人皆知,第二法則才是為什麼人無法靠節食成功減重的關鍵。

後續重點整理如下:

1. 節食會使你的體重設定點提高,所有節食減下來的重量,都會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回去,並且比原本更重

2. 基因可能決定很多,然後是環境,意志力在減重計劃𥚃,沒有我們以為的如此重要

3. 能做的事情是不要節食、改變環境與飲食習慣,調整體重設定點

4. 運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是燃燒熱量,而是幫助你調整體重設定點

5. 丟掉體重計,吃足夠多元營養的食物,簡單的運動,不要再算熱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