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聽說桐島退社了

上班日的早上,我習慣提前一點到十二樓的華納看幾分鐘電影雜誌,讓自己有個好心情才乘手扶梯往十七樓去。一月分雜誌裡看到一篇推薦2013年蒙塵好片的文章在前言部分提到日本奇片《聽說桐島退社了》,後來又陸續看到這部電影的好評(其實它一推出就很多好評,只是當時並沒有注意XD),就決定在除夕夜好好來看這部片(很怕隔天要上班的除夕夜,沒有一個好End啊...)。

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迎春音樂攻擊

年節前連上兩天班,遭受中國迎春音樂攻擊,已經覺得有點精神衰弱。在此之前,我都覺得誠品的音樂放得還不錯,不是一陳不變的罐頭購物音樂,而是會不定是更換、配合節期的音樂。然而,配合舊曆新年誠品換上的音樂卻讓我第一次覺得有音樂不如沒有音樂好。迎春音樂刻意製造喜氣、又銅又鈸又叫又唱的內容,與往常存在感不高的各種音樂不同,強勢而霸道地要求人注意「新年到」-反覆高調地唱著吵鬧無比的歌曲,歡欣鼓舞得令人痛苦(究竟是要嚇走年獸還是要吵死人?)。因為身在那個空間中,不可能關閉耳朵,不能拒絕聽見,又不能叫它小聲一點,只企求它快點結束,轉到另一個音樂。一天六小時的班,大約要聽三到四次迎春音樂,我幾乎無法想像那些一天站十二小時聽八次的鄰居同事們,是如何忽視那可怕音樂的存在...(又或者他們聽十二小時八次這樣聽個幾天就自在習慣了?),而想到自己初一到初五都要在這種充滿聽覺暴力的陰影下工作,就不寒而慄。

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最近這幾個月讀了一些以前不太讀的暢銷書,一直不覺得有具體的收穫(也許因為我本性悲觀不喜歡勵志類的書籍,又不是管理者無法體會商管實用類書的媚力)。不過,這兩天讀2012年的暢銷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卻頗受啟發。

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你瘋了

精神病學(Psychiatrie)一詞源於希臘文。Psyche代表靈魂,Iatros則代表醫師。醫師唯一的真正任務是,治療受苦的人或至少減輕他們的痛苦。只有基於這點,醫師才需要做出診斷。這些診斷就像亞里斯多德所說的,是種特殊的覺察方式。診斷並非像自然科學一樣具有真正的發現,它的本質是帶有目的的覺察。診斷唯一的目標是治療,也就是醫治受苦的人。精神病患所承受的痛苦不完全來自於擾人的特殊現象,也來自於無法與他人或正常世界溝通的重度障礙。許多精神病患將自己關在個人的狹小世界裡,抱持獨一無二的堅定信念,基於某種無能的感覺,他們害怕與人接觸。在精神病學中,成功的治療不僅代表消除或至少減輕精神疾患,同時也與社會層面有關,病患必須重新獲得與人溝通社交的能力。簡言之,透過各種心理治療的方式、藥物治療及其他不同的療法來達成這個目標,就是整體精神病學的努力方向。
-曼弗烈.呂茲,《你瘋了:不正常很正常,「正常人」哪裡出了問題?》,頁56。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櫻桃的滋味

人類可能是唯一會自我選擇自殺的生物,雖然很多人把旅鼠、鯨豚的行為說成「自殺」,但許多研究資料顯示,那是某些生物壓力下的結果:如生病、族群過盛、導航失靈,多數仍是「非自願性」。人會自殺雖然不能全然說是自由意志的一種(縱使人是否有自由意志仍待存疑),卻是在某種選擇下的決定(不管那選擇理不理性)。人並不以能自殺而成為靈性動物,相反地,靈性的關鍵應該是在「選擇」這回事上。
 -吳明益,〈櫻桃的滋味〉,《蝶道》,頁116。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沉默

好些年前讀過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集《萊辛頓的幽靈》。記得當時特別喜歡〈沉默〉,但跟朋友談起這篇小說時,卻怎麼想不起它的故事內容。這兩天又把書找出來重新讀過,才重新回憶起來。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浮光


我想寫一本為這二十年來結識攝影、思考攝影的書,但我不知道怎麼寫。有段時間我一直在摸索自己體內那股抽象之火,沒有那個,我無法接受自己的文字成為一本書。我沒辦法再寫一本《蝶道》,一本《家離水邊那麼近》,那些概念我已實踐過、拓荒過,我恥於重複、重述。而雖然接觸攝影至今已經二十四年,但我深知自己是一個不及格的攝影者,所以一直也無法接受自己做一本放上自己拍的照片,寫些描述拍照經過感性散文的書。
-吳明益,〈後記 生於火,浮於光〉,《浮光》,頁276。

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生祥樂隊 - 我庄


1.林生祥,去年因為肥貓和莎士比亞老師而知道的音樂人。之前在角落聽的時候,覺得十分錯愕的,沒能聽完一張專輯。偶然知道生祥樂隊去年的新曲〈我庄〉,配合畫面、聽了一兩遍之後,印象很深。幾天前在路上閒晃,腦中竟出現〈我庄〉弦律。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天橋上的魔術師


1.吳明益以台北地圖上已消失的「中華商場」為背景、「魔術師」為中心的短篇小說集。從頭讀來,會越來越清楚感受到各篇之間若有似無的關連,而作者本人也有意識地在最後一篇以「故事並不全然是記憶,記憶比較像是易碎品或某種該被依戀的東西,但故事不是。故事是黏土,是從記憶不在的地方長出來的,故事聽完一個就該換下一個,而且故事會決定說故事的人該怎麼說它們。記憶只要注意貯存的形式就行了,它們不需要被說出來。只有記憶聯合了失憶的部分,變身為故事才值得一說。」一段話揭示整部小說的構想。所以,它雖然給未讀的人一種以短篇小說集的印象,但各篇小說合成一整體給讀者的感受,又絕不只是短篇小說集所能給予的。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尋羊冒險記

回高雄之後,步調較往昔為快,雜事充實生活,閱讀的時間明顯減少,讀的書籍內容也配合家人喜好而有所轉變(以前不看的書,現在偶爾打發時間會看,以前必須讀的書,現在卻鮮少接觸-更不必說是閱讀)。在一連串變化中,似乎只有村上春樹是一路讀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