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3日 星期一

太宰治《思考的蘆葦》讀後

大牌出版,劉子倩譯的這本《思考的蘆葦》,書本設計、文字排版簡約雅緻,拿在手上翻讀的感受極佳。

不過內容頗雜,直覺上是本東拼西湊成的一本書。全篇都好看的文章約只有此書的三分之一。

然而,光是「輯四 交鋒」收錄的〈風聞〉(木戶一郎與井原退藏書信)就讓整個閱讀變得值得。太宰治矛盾分裂的性格與思考,盡現於此。除了太宰治迷不可錯過之外,對寫作/作家有什麼想像和期待的人,也十分推薦一讀。


 

2022年5月16日 星期一

被文學戕害的人

 「事實上,真的存在有被文學戕害的人。——同樣是托爾斯泰的故事,在我身上與在萱瑄身上,就產生生了完全不同的作用——我天真的感覺到,這不過是一條我們該避開的路(不要做第二個托爾斯泰),我們寫作,我們最好不要作惡多端——因為作惡多端,雖然未必會損及我們的文學水準,但讀者們得知之後,會造成他們的痛苦與絕望——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在心中確立了一個想法:我們寫作者,在道德問題上,要盡最大可能,和一般人一模一樣。」

—張亦絢,《永別書》,頁85-86。

張優遠《不平等的樣貌》

 

我與新加坡實在不熟。唯一有印象的新加坡人是在研究所畢業前去香港中文大學參加研究生研討會時遇到的歷史系研究生。當時整團十來個學生都來自中國,只有我一個台灣人,她一個新加坡人。我們和來自北京的研究生被分配到較遠同時較大的研究生宿舍(與其他十來位不同地方),因此兩三天爆滿的行程中,有機會跟她聊到天。印象中,她說他們研究中國史的人不多,圖書館資料也少,所以那次去到中大會多留幾天,多找一些資料回去。她報告和論文都是用英文,她說他們一般中文的能力聽和讀可以,寫就太難。

這本書的新加坡雖然與我僅有的印象差距很大,但讀的時候,一直想到那位研究生。想到她順利的話,應該已經博士畢業,也許已經教了幾年書,說不定也寫出像這樣的一本著作了。

這本書不是她寫的,是一位社會學教授,不過真是好看。完全不必對新加坡有興趣,只要對社會不平等有興趣,就可以讀它。因為這書講的狀態,並不只存在新加坡。如果已經有相關知識,讀來讀有味,沒有相關知識,也可以很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