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黃暐婷《少年與時間的洞穴》

 


已經不曉得要從哪裡說起比較恰當。

一兩週前從在出版社做企劃的朋友那裡得知了黃暐婷出新書的消息。她會跟我提起是因為知道我滿喜歡黃暐婷上一本(也是她第一本書)《補霧的人》,並且也因為吳明益去聽了當時的新書分享會。對那場新書分享會的印象很淡薄,但對《補霧的人》印象很深,似乎是拿到之後就一頁接著一頁快速讀完的一本小說。

這樣說可能讓大家誤會。我其實不是太能讀小說的人(自認書讀得不少,但在所有讀過的書中,小說的比例可以說是相當的低),就算有讀過一些小說,大多也是有名的翻譯小說,真的有追的作者嚴格來說只有村上春樹(以前追過一陣子乙一,但後來漸漸也沒有那麼追),加上一個吳明益。現在一年就讀一兩本小說(去年可能就是吳明益的《苦雨之地》、前年可能就是《刺殺騎士團長》之類的)。

我應該是平凡到不行的讀者,西方名著、東方經典的小說,對我來說都太難。即使是現代華文圈裡的小說,我看過且喜歡的小說也只有余華那兩本《活著》、《許觀三賣血記》。我想要推薦這本新書《少年與時間的洞穴》的理由只有一個:它真是好看。

昨天去完黃暐婷和陳宗暉在讀字書店的新書分享會的時候,我已經讀了半本。心底一直擔心會被爆到後面的雷,結果整場分享會就在「大家都很內向」的狀態下,平安地結束。回家後我又接著讀了下去,睡前只剩兩章多,但想隔天還要早起就沒有硬撐把小說讀完。

上班日實在沒時間讀書,但又很想要快點知道後面發展的我,有點勉強地在上下班通勤的時間,把全書讀完,終於鬆了一口氣。連我自己都難以想像,居然會以這麼快的速度讀完這本小說;很想要跟誰分享這本書,但又不曉得要怎麼分享才好。

到作者的臉書上看到她為10/18新書分享會寫的文章第一段:「在寫這本小說的期間,每當有人問我這部小說是關於什麼,我總是支支吾吾答不上來,不然就是從觸動我的那則新聞開始講起,講到1937年台灣改時區的歷史,講到時間隱含的政治性,講到別人都失去耐性。後來我學會一件事,只要有人問起小說主題,我就回答:『愛情故事』。聽到愛情兩個字,幾乎每個人眼睛都亮了。//這本書當然不只是愛情故事,也是時間的故事,追尋的故事,成長故事,人情故事⋯⋯。我還沒辦法只用一句話來說,但我願意談一談裡頭交錯的敘事,以及構成這部小說的磚石。」

啊,真的,就是這樣的感覺。也許用「愛情故事」來介紹是最方便的方式,但《少年與時間的洞穴》當然「不只是愛情故事」。作者在新書分享會中分享關於整篇小說的奇幻設定「新時」的來源、「故事中的故事」與「虛構人物走入真實世界的情節」,這些都是這故事吸引我這樣一個平凡讀者的地方。

但讀的過程中我最享受的卻是兩位主角的兩種視角與世界。這一點有點像是陳玉勳最近的電影《消失的情人節》給我的感覺(其實在聽新書分享會時,我一直希望有人談到《消失的情人節》,除了一樣以奇幻且獨特的「時間」為題外,對平凡生活的描繪是我以為兩部作品共同的特質),兩位主角在同一時間點對事物的認知有怎樣的差異,使得每一個情節都不只有一個視角和面向,故事因而豐滿生動。

雖然我只是一年讀一本小說的俗人,但我還是想要推薦這本書給「對文學出版」有興趣的人,這本書也許不寫實,但應該可以滿足對「一本小說的形成」感到好奇的讀者。此外就是喜歡有一點奇幻、有一點後設的讀者。這本書會讓我想到《口白人生》、《戀夏500日》、《1Q84》等作品(我不確定你會想到什麼,很有可能跟我想到的不同),但我即便想到很多,它還是很別出心裁,深根台灣的一部作品。更重要的是,《少年與時間的洞穴》完全沒有門檻,會讓人一頁接著一頁讀下去。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最感動我的LGBTQ+相關作品

 


上週日本來要參加一個聚會,討論主題是[聽音樂/看表演–最感動我的LGBTQ+相關作品],沒想到週六一大早起來,全身沉重、喉嚨開始痛。明明白白的感冒症狀,只好訊息請了假。

一直有在關注[LGBTQ+相關作品],但主要是電影和少部分的文學,音樂和表演反而了解得不多(為此還特別訊息詢問:電影或文學作品可不可以?)。

收到「電影和文學也可以」的回覆後,又認真查看了一下自己的記錄,發現雖然看得不少,但算得上「感動我」的作品,並不算是特別多(正確來說,「喜歡」的很多,但「令我感動的」不多)。最後決定要分享兩個,一個是幾年前寫過文章、至今依然可以說是最觸動我的電影《女朋友。男朋友》(文章貼在狂熱球電影資訊網:尋找青鳥,畢竟有桂綸鎂和張孝全,知名度算是滿高)。楊雅喆這部電影,評價兩極,但我個人非常喜歡故事對「家」的描繪和想像。在人生某些階段,我們可能會把愛情當作是愛的全部,為所愛的人付出所有(甚至不求回報),可到另外的階段,我們也許會發現(可能在別人身上發現,也可能在自己身上發現),那個「人」或那種「愛」,並不如自己所想像那樣美好。真正可靠、真實、安全的關係,可能早就存在,只是我們不知道(可惜的是,人永遠不會一開始就懂,總要經過很多失敗挫折之後,才能漸漸明白過來,而有些人甚至是一輩子都不會懂)。

另一個想分享的是感覺不太有人知道的散文:廖梅璇的〈雙〉(收錄在她的散文集《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整篇文章就是作者自己的愛情史,或者可以說「性向探索」的過程(從青春純真的情感、現實關係的發展與憂鬱症長期的折磨)。文章一開始說「雙是我和他,雙是我和她,雙是我自己。」「二十多歲與女友在一起後,我將自己的性傾向定義為雙性戀。」接近尾聲的地方寫到「我曾想過,或許人在生命初始都是雙性戀,什麼性別愛著嬰孩,嬰孩也就回應以愛。在異性戀或同性戀中,多數人不想或不能跨越身體的限制,但也有像我樣的人,踰越觸碰欲望其他可能性,並感到快樂。憂鬱症曾讓我淪為語言上的賤民,恐懼他人質疑我的感受,甚至羞於使用第一人稱,彿我的存在是一種恥辱,但湖與我的愛情開闊了我的視野。在他人眼中逸出常軌的生活裡,我是被愛,被接受的,有資格做一個發聲的主體。」初讀的時候,就很被她的想法所吸。後來我自己的生命,有經歷了類似的轉折(雖然沒有像作者那樣曲曲折折、轟轟烈烈),多次重讀,更能理解和感受作者講這故事時身心思想上的變化。

「什麼性別」、「什麼性向」有時候是天生,某些人從小就知道明白的事,但有時候是由社會文化環境所形塑,被家庭教育或成長經驗所引導。在有生之年,我們若能夠找以自己舒適的樣子,被人真正的愛和接納,都是極其幸運的事。然而,在被愛和接納之前,也許更重要的是「我們有多認識自己」。

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村上春樹《棄貓: 關於父親, 我想說的事》


知道村上今年有新作時就開始期待,等了一陣子,終於等到它出版。很意外它是一本這麼小的書,幾乎只是一篇雜文的長度,要說沒有失望是假的,但身為粉絲,當然還是要速速看完。

老實說,我很驚訝村上會寫「關於父親」的東西。因為在我接觸過的他的作品裡,父親存在感是極薄弱,回想起來甚至想不到有他有哪篇深入刻畫過父子的小說或雜文(若是有,那可能是我讀得不夠多或熟,請諸位指教),而這書幾乎像是在回答(像我這樣的)讀者的困惑一般,詳細地回憶了自己的父親。

雖然村上在文章裡也明說,自己與父親是疏遠的,想到要寫這樣一篇文章到真正寫出全文,花了不少的時間,他找了資料、也用小說家的想像力補滿了自身對父親不理解的空白。因此,這書不像一般的傳記或回憶錄,而是以村上春樹獨有的雜文方式去呈現,好像是他真的在你面前跟你分享他對他父親的記憶一樣,非常親近好讀。

但這樣一篇回憶性的文章卻不是沒有觀點亂寫的作品。無論是「正文」裡的「或許我們都只能各自呼吸不同世代的空氣,背負各自固有的重力活下去。而且只能在那個框架中成長下去。沒有好或壞,那是自然的過程。就像現在的年輕人,不斷挑戰父母世代的神經一樣。(頁63)」或是「後記:歷史的小碎片」裡寫到:「這篇文章中我想表達的一點是,戰爭這種事會為一個人--一個極普通的無名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造成多大的多深的改變。(頁100)」他都像是我們熟悉的村上一樣在說他想說的東西。

如果你跟村上不熟,但對「父子」、「歷史記憶」的議題有興趣的話,推薦你一看。如果你已經是村上粉絲,那更不要錯過這本書,因為它也許可以回答:「為何你總是看不到角色父親的樣貌?」一問題。

2020年10月7日 星期三

我完成了我的開機儀式

憂慮從遠方投遞過來

接收後掛在身上

成為重量


從休眠中甦醒

功能不全的時刻

想要把它們卸下

列進清單

再用一天的時間慢慢刪減


在公車捷運行駛之間

沒有紙和筆

只能在腦中模擬

走入地下再升回地面

一站又一站

我完成了我的開機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