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透明破壞事物的香氣

強制透明會破壞事物的香氣,摧毀時間的香氣。透明不會散發香氣。透明的溝通不容許定義含糊,所以是猥褻的。立即的反應與發洩也同樣猥褻。普魯斯特認為「立即享樂」一點也不美。事物的美感「許久之後」才會以回憶的形式,出現在其他事物的美感光芒中。美的不是奇觀瞬間的光芒,不是立即的刺激,而是安靜的餘暉、時間的磷光。一連串的連續事件或刺激,並不構成美的時間性(Temporalitat)。美感是學生,是後來者。事物要到後來才會揭露它們美的芳香本質,那本質是由時間累積下來的層次,以及會發出磷光的堆積物所組成的。而透明並不會發出磷光。
-韓炳哲,《透明社會》,頁68。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知面與刺點

羅蘭.巴特將攝影分成兩個要素,第一個叫作「知面」(studium),是從需要研讀的訊息所延伸的廣泛領域,像是「無所謂的希望、廣泛的興趣、搖擺的愛好:我喜歡/我不喜歡,I like/I don't」。知面屬於「喜歡」(to like),而不是「熱愛」(to love)的範疇;「喜歡/不喜歡」是它的判斷形式。知面不激烈,也不熱情。第二個要素「刺點」(punctum)則是打破了「知面」。「刺點」不會產生喜好,而是傷口,是內心的激動與騷亂。千篇一律的照片沒有刺點,只是知面的對象:「新聞照片往往是千篇一律的照片(千篇一律的照片不一定就溫和)。這照片中沒有刺點:或許有震驚(這個詞會造成創傷),但沒有騷亂;照片可以『嘶喊』,但是不會造成傷害。這些新聞照片(瞥一眼)就看到,也看懂了。」刺點打破了訊息的連續性,是種裂隙,是斷裂。它是極度強烈與密集的場所,具有無法定義的東西。刺點並不透明,也缺乏知面擁有的明證性:「沒有能力為事物命名,是內心慌亂的明確徵兆。[......]效果是存在的,但是說不出在哪裡,沒有標記,也找不到名字;然而這效果很銳利,而且落在我的自我(Ich)的某一處[......]。」

-韓炳哲,《透明社會》,頁58。

離岸

你被海推到岸邊
休息夠了就隨著浪走
我停在此
嚐著苦鹹遺物
想起自己也曾似你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生活

彈簧斷在鉗子裡
用另一隻鉗子將斷肢取出
把剩下的那段放回去
它仍是一隻好鉗子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王志元 詩集《惡意的郵差》新書分享會:敬被我們刪去的句子--用清晰的世界換一個沉默的詩人

很久沒有參加講座活動,因作息忽然正常過來的室友邀約,去了他學長王志元的新書分享會。意外地,有一種「收穫滿滿」。其中談到「父親」一段,讓我與個人生命產生莫名連結,幾乎召喚出了一種感動(這對看電影都很難被感動的我來說萬分難得)。還沒看《惡意的郵差》,但聽完這場分享會的我,相信這本詩集會很棒(雖然我不一定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