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當代生活的不穩定性

有很多證據顯示,溝通體驗的變化正在同理心(自閉趨勢)與感性(對別人的現身敏感度鈍化)的領域,造成反常現象。而這種心理與語言互動關係的變化,也可能與當代生活的不穩定有關。不穩定性(Precariousness)不只存在於去疆域化時代的全球勞動環境,也意味著社會整體的分裂、自我認知與時間認知的裂解。時間不再屬於每一個個人,資本家也不再購買每一個人的人生;更精確地說,人從工作場所中被移除,時間變得零碎且與個人無關,可以被資本家取得,也可以被以網路相連的機器重新組合。尤其是與資訊與想像力工作有關的認知工作者,特別受到不穩定性原則的影響。無形且純資訊性的工作,根本不必設置在實體的空間,而且,在網際網路的抽象空間中,也可以被轉移、拆解、分割,最後再重組。
—法蘭克‧貝拉迪(Franco Bifo Berardi),《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頁77-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