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來自他者的救贖—讀《光上黑山,寧靜海》


這幾個月一直在讀韓炳哲的作品,先是讀了今年剛出的《愛慾之死》,再回頭三刷《倦怠社會》、二刷《透明社會》與《數位狂潮下的群眾危機》,最後讀起了簡體版的《他者的消失》。一路下來,對韓炳哲的思考有一些領悟,深深佩服他對時代的觀察和思考,所引用的材料和提出的觀點,無論現實中我同意不同意(不同意的原因多是覺得他的觀點與台灣社會現實有差異),都有所啟發。

本月回頭讀些文學書,一是早就該讀的王鷗行《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一本是胡家榮的新書(或者該說是新版)《光上黑山,寧靜海》。前者還未讀畢,後者則已經在三刷。

《光上黑山,寧靜海》與一般讀到的詩集很不一樣,讀起來好像很簡單,好像有更多故事,但又沒有說清楚。留白處卻使人聯想翩翩。讀完一次,忘記八成,很快又想說可以再來翻翻。到了第三次的時候,近年大洗我腦的韓炳哲浮了出來。忽然感受到《光上黑山,寧靜海》誕生於一個有強大他者存在的世界。

胡家榮詩中那〈缺口的籠子〉,也展現了001與002的關係—互為「他者」的關係,「002走進了001的牢房,他們審視彼此的眼睛,不問關於經過的事。」楊佳嫻在序中追查詩集線索,以「藍血人」稱呼詩人與他的族人。在韓炳哲的體系中,透過「眼神」溝通的他們,是不被數位世界透明化的人類,他們深度地活著,打開眼睛和耳朵,補捉光影,傳送念力。

「寧靜海」的部分,大量破碎不完整的詩句,像是詩人自言自語(或是與魔鬼對話?),卻在全書最後出現一首〈回信(尾聲)〉:「你反對的我還願意留下/你認同的又有多少能夠留下」。原本半隱的他者忽然現身,像是在詩人的對面靜靜微笑,靜靜看著一切。

韓炳哲在《他者的消失》的〈同質化的恐怖〉一章裡寫道:「深刻的認識也擁有改造力,它產生一種新的意識狀態。認識的構架與救贖類似。其功效尤勝於問題的答案。它讓需要救贖者進入一種全然不同的存在狀態。」這話我抄在筆記中,投射大量自身經驗,仍只有淡淡的理解,卻在好像在《光上黑山,寧靜海》裡找到印證:「深刻的認識」是一個長久的改造過程,不是從A立即變成B,而是長時間大量的交流,而慢慢將對方的意念設定進自己的腦中,以致於思考各樣事物時,能在自身之外有另一個聲音,去校正或辯論。人因此得以跳脫原本框架,轉換成另一種角度,新增一個觀點。此時的人非原本那人,同時又是原本那人。

若用胡家榮自己的話說是「我試著禱告,活下來,信了神」的救贖,於讀者來說則可能更多是一種來自「他者的救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