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尋羊冒險記

回高雄之後,步調較往昔為快,雜事充實生活,閱讀的時間明顯減少,讀的書籍內容也配合家人喜好而有所轉變(以前不看的書,現在偶爾打發時間會看,以前必須讀的書,現在卻鮮少接觸-更不必說是閱讀)。在一連串變化中,似乎只有村上春樹是一路讀下來。

在二手書店買了本《尋羊冒險記》,放在書架上好些時間,都沒有讀。十二月因為老姐的膝傷門診與老爸的幾次急診,我們一家頻繁地進出醫院,而我才在等待看診和手術的時間裡,把它讀完了。

《尋羊冒險記》是村上早期四部曲(《聽風的歌》、《1973年的玩具彈珠》、《尋羊冒險記》以及《舞.舞.舞》)中的第三部。雖說是四部曲,但其實都可以自成一體,在故事時空與敍事結構上都能獨立,只是主角性情與人格特質相同、發生的事情彼此連串而已。即便分開閱讀也不會影響對故事的理解(我閱讀的順序是《聽風的歌》、《舞.舞.舞》、《1973年的玩具彈珠》,然後才是《尋羊冒險記》)。

現在對最初讀《聽風的歌》的感覺,沒什麼印象(可能是沒有感覺,也沒有印象...)。若不是因為多年後偶然讀了《舞.舞.舞》,知道它前面還有故事,我大概不會回頭讀前面的三部小說(特別是《1973年的玩具彈珠》...,無論是書名還是內容,都不太吸引我...)。隨著年底讀完《尋羊冒險記》,腦子才模糊地明白主角的特質與四部曲之間的關係(像是拼拼圖一樣,形成一個略為模糊的全貌)。

《尋羊冒險記》的主角「我」,因為一張羊的相片,而出發尋找他的朋友老鼠與一隻獨特的羊;最後「我」找到朋友,也找到羊。故事全部大概就這樣,可是呢...整個過程與發展卻出乎意料的有意思-與《聽風的歌》、《1973年的玩具彈珠》不同,它的文字與敍事更接近後來(我們較為熟悉的那個會說故事)的村上。而故事最後留下的遺憾和失落感,又為幾年後的《舞.舞.舞》的伏筆(《舞.舞.舞》是村上因《挪威森林》爆紅後出版的第一本小說,但據說在日本的銷售並不理想,但不曉得村上早期讀者覺得如何就是了)。

整體來說,我喜歡《尋羊冒險記》具故事性但又不過於複雜的特質。我猜想這樣是日後越來越有意識寫作的村上無法重現的特質-也許這也是有些人喜歡早期村上而不愛後期的村上的原因之一吧?雖然村上長篇小說的故事越來越精彩,角色人物更為充實,文字敍事也更加流暢,但似乎無法保有/延續最初的簡單自然、真誠無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