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海灘的一天

本來想寫寫楊德昌第一部長片《海灘的一天》,不過拖啊拖地便過了時間,一直沒寫。晚上透過與正番哥臉書夜聊,知道蔡老師電影沙龍談到關於這部片的種種,才想說可以再作一些紀錄。


我好奇蔡老師為何選這部片作為開頭?又他自己怎麼看這部片。(據正番哥轉述)蔡老師說他高中上電影院看這部片的時候,覺得它的拍攝手法太炫了(攝影師是杜可風,不是傳統中影的攝影師),突破一般照著時序的方式,題材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在電影界第一部細膩的探討台灣過渡到現代社會時,中產階級(或之上)的都會女性的成長。

《海灘的一天》之所以叫海灘的一天,就是因為女主角是從那一天起才開始成熟、變成成熟的女性。而整部電影是透過女主角講述這天以前佳莉發生的事,來突顯那一天在她生命中的意義。正番哥認為這樣的劇情安排就像蔡老師此前討論時說過:「楊德昌透過家人的過世或家庭劇變,來呈現一個人的成長。」老師認為《海灘》的這種手法與維吉尼亞吳爾芙的一篇小說《戴洛維夫人》很像-《戴洛維夫人》開頭第一句是:「戴洛維太太決定自己去買花」,整篇小說就用一個家裡時常辦派對的太太去買東西的這一天去寫她的一生。在拍攝手法方面,《海灘的一天》除了開場短短幾秒的海灘 ,一直到開始快一個小時候才出現女主角回憶海灘的一天的場景,製造一種懸疑效果,又透過意識流的手法,以回憶的組成整個故事。這一種手法,也與《戴洛維夫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於這部電影的缺點,蔡老師覺得有兩個:一是女性心理變化很細緻,但男性面貌則較為模糊,有時交代得太快,顯得粗糙。二是楊德昌是外省人、參與編劇的吳念真雖是本省人但是礦工家庭出身,他們不很了解本省高識份子家庭裡的氛圍和相處模式,使這片中的家庭顯得很制式和呆板,與實際狀況有落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