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我們看的電影怎麼來?

1.上週六在電影館聽了一場談電影發行的演講。那是我第一次聽電影館的演講,全然衝著那個主題「我們看的電影怎麼來的?!藝術電影國際市場秘辛大公開」,在連講員是誰都不曉得的狀況下去了。

2.當日,除了海鵬影業行銷總監主講人姚經玉與一位電影館的策展人(我也不曉得是誰的人)作主持人,結果兩人像是聊天一樣地從發行商買片管道、取捨標準,一路談到各大影展的特色、規模與華語片在其中的表現。其中最有意思的還是主講人個人的經驗分享。

3.「我們看的電影怎麼來?」


答案是:「台灣片商向國際片商買版權引進來的。」

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可怎麼找片、看片、選片,如何出價,取什麼片名,安排在什麼時間上映等問題,都不容易。特別是藝術電影方面,片商要有挑好電影的眼光,同時還要評估台灣人的接受度。買或不買一部片,什麼時候上映等等,都像是場賭局。主講人舉了各種意外成功的電影《秋天裡的春光》、《尋找甜秘客》、《分居風暴》、《燦爛時光》等,各有各的奇特命運,然而,除了這些賺錢的幾部電影外,還有更多是難以回本的影片。

4.「哪裡去找這些電影以及國際片商呢?」

答案是:「幾個重要的國際影展的市場展。」

坎城、柏林、多倫多和歐洲電影市場展是最主要的交易影展(國際重要的威尼斯影展的市場展交易量不如前述四場)。在那裡,台灣也可以設點,將當年台灣電影版權賣給各地片商,而台灣片商也可以在那裡買到各地電影。不過,在影展之外,片商還是有機會在飛機、影評等地方意外尋找到好的片子,只是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

5.當我聽完這場演講,我才想通影展對於影片來說的重要性在於曝光。純粹商業取向的電影可能只需要有名導和強卡司,就會有許多片商主動出價競購。藝術取向、文化取向的電影則需要透過幾大影展的介紹映演,才有機會被國際片商看到。如此在三大影展中拿到獎項的意義也就明朗-成為賣出國際版權的第一步。

想到這裡,忽然覺得電影背後的故事像書籍背後的故事一樣,那麼有意思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