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孤立,還是自立?

對「孤立者」而言,其他的人都是妨礙自己追尋自由、實現自我的絆腳石。享受百分之百的自由是「孤立者」的目標,因此「他人的存在」已經使他的自由受到制約。「孤立者」認為,其他人的存在,壓縮了自己的可動空間;而可動空間受到制約,意味著「孤立者」的自由已經受到傷害。在這樣的邏輯下,對「孤立主體」而言,最佳的狀況是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沒有其他人的存在。不是嗎?只要「存在」就是「敵人」,當然也就是主體自由的妨害者;如果是「朋友」,就會有相互照應的義務;就算只是「奴隷」,也會有撫養或管理等瑣事。換言之,追求「百分之百自行決定、自我實現」這種不切實際的目標的人,理論上必然將其他人的存在視為自我實現的妨礙,因而感到不快。
對「自立者」而言,情況並非如此。所謂「自立」不是一種靠個人努力而建立的性格。光是隨口說出「我可是很獨立呢」來虛張聲勢,無法成為自立的人。唯有個人具備判斷能力、言談得體、行動合乎經驗,同時了解自己需要周遭人們不斷指教、支持或其他協助,才能稱得上是「自立者」。「自立」不只是一個名詞,而是一種尊稱,代表周圍的人已經認可「此人已能自立」。所謂「自立」是參考團體的經驗而行動,最後獲得的外部評價。因此,「自立者」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不同的人,不論是「敵人」、「朋友」或「應保護的人」,他們處於群體的社會中。在這樣的網路裡,「自立者」不斷地塑造自己、解體、再改造、提升視野,如此,才算是一個真正的「自立者」。
-內田樹,《下流志向:為什麼孩子不上學、不工作》,頁100-1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