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關於cult電影

地殼下影社年後決定以cult film「壞痞子的壞品味」為主題,第一部播的是哈蒙尼克林(Harmony Korine)的《奇異小子(Gummo)》。朋友說似乎挺有意思的,結果我就在沒有搞清狀況下去看了。結果,大驚,完全在狀況外(也許也沒有所謂狀況內存在啦)。

怎麼說呢...。此前雖然有看過傳說中的cult film經典(邪典中的經典XD)《洛基恐怖秀》,但並不了解cult film的真意(更不知道什麼是B級片)。一直到看完電影,聽播放影片的志工和幾個比較熟悉cult film與B級片的人說明之後,才模糊地有了印象-似乎是變態血腥、沒有邏輯、沒有道德、難以理解、不知道在幹麻等元素的總合,可能會被視作爛片,但卻是迷人的爛片...。

回家之後,看網頁給《奇異小子(Gummo)》的說明:「二十四歲年輕導演哈蒙尼科林(Harmony Korine)透過鏡頭殘酷無情地記錄邊緣人物種種悖離常軌的行徑,視角無關道德,也沒有哲學可言,導演利用觀眾獵奇的心理,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受欲望支配,近乎動物本能的世界,片中荒唐的情節引人發噱,病態的幽默感連電影大師荷索也嘖嘖稱奇:『我看到掛在浴室牆上那片培根時,簡直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似乎還算中肯地陳述了這部電影,但總覺得還不太能了解這種類型的迷人之處。

今天讀東野圭吾《歪笑小說》的〈戰略〉(倒數第二篇)時,讀到傳說中的編輯獅子取對有點搞笑的冷硬派小說家熱海圭介作品的評價(頁212-213):
獅子取拿起《擊鐵之詩》。「的確,劇情許多牽強之處,一點也不現實,行文句句浮誇做作,背後嘲弄成仿冷硬的搞笑小說也可以理解。但看看銷售成績,就會發現奇妙的事:首先,第二部作品的銷量大跌。這恐怕是因為讀了第一作《擊鐵之詩》感到失望的讀者出走了吧。然而在這之後,實際銷售量幾乎沒有變動。一般來說,應該會逐漸減少才對。為什麼沒有減少呢?」
「這就是行銷部門常常覺得奇怪的一個現象。」
「所以我再次重讀所有作品,接著得到一個結論,」獅子取盤起粗壯的胳膊,「這個作家是臭魚乾吧。」
「臭、臭魚乾?您說那種難聞的魚乾嗎?」
「對。你吃過嗎?」
「沒有,我沒吃過。我從去一趟八丈島的作家手中收過一次,但一打開真空包裝,我跟老婆就尖叫起來.......」
「結果丟掉了嗎?」
小堺點頭。「還用保鮮膜包了好幾層。」 
 「這樣啊。我有一次在公寓廚房烤,結果鄰居跑來抗議,因為臭味太強烈了。」
 「完全無法相信那麼臭的東西是食物。」小堺一面搖頭一面說完之後猛然驚覺:「你是說熱海先生的小說具有的那股怪味,跟臭魚乾是一樣的?」
獅子取點頭。「但吃吃看就會發現臭魚乾很美味。吃臭魚乾要有勇氣,因為得戰勝那股臭味。可是一旦跨越障礙一嘗,就會嘗到難以言喻的獨特味道。熱海先生的小說也是一樣。習慣做作的文體跟牽強的發展就會發現奇妙的魅力。說得誇張點,會上癮。所以銷量少卻不會下滑,這表示有固定讀者。只要更多人讀到,掌握到的書迷也許是現在的好幾倍。」
小說譯注「臭魚乾」:「伊豆諸島的特產,將新鮮魚類浸泡過特殊發酵液後曝曬而成,味道強烈。」我沒聞過,所以就想像成台灣的臭豆腐或歐洲的藍黴乳酪(嚐試需要勇氣,但試過迷上的人卻不少)之類的東西。

讀完這個故事,我忽然明白cult film與邪典經典的意思...。原來cult film可能會給大部分人不舒服的直接感受(無論是不理解或者是無法接受或是抗拒),但少部分跨了那障礙的人,嚐到獨特的味道之後,卻可能會迷上那種味道。也因此這些作品很不容易爆紅,卻能夠維持住固定的觀眾。其中的經典甚至讓跨時代(喜好這種味道)的人,一再拿出來看,一再重覆看不厭倦。

原來cult film就是臭魚乾啊。
(希望我沒有亂連結錯誤,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