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memo]關於「詩意寫實」

只要你認真看,總有一天會看見。
-尚.維果(Jean Vigo),《亞特蘭大號》,1934

 1.前幾天與朋友討論《蜂蜜之夏》的結尾。一開始往「魔幻寫實」方面想,越討論越覺得不確定(因為那個魔幻的部分不是很明確,反而是留了很多想像空間),便試圖用「詩意寫實」形容,竟似乎能符合兩人的感受。

2.原本不知原來有這個詞彙,沒想到今早在詹正德686〈除了孤獨以外還有什麼?〉文章裡讀到:「多次名列電影史上十部最偉大作品之一的『亞特蘭大號』,雖然尚維果因病無法自己剪輯,結果此片經過多次修補重剪,變成了一部愛情通俗劇。但其不朽之處正在 於它所樹立的『詩意寫實』風格:幾乎每一場戲,當劇情或人物動作走完之後,尚維果總讓攝影機多拍個5秒,這種延遲關機的空鏡,配合中景與長鏡頭的運用,延 伸了觀眾的期待並且令其落空,居然令寫實的敘事產生詩意的感受。這種影像風格與味道,在『四百擊』與『你那邊幾點』裡都曾被數度運用,是以毫不陌生。正是 這種延長的失落、延長的感傷與延長的孤獨,串接起每一個緲遠的無奈與暫瞬的驚喜,感動了楚浮(開啟了新浪潮),感動了蔡明亮(將會開啟什麼?),也感動了 我們。」才發現原來早有人以「詩意寫實」形容電影(果然日光之下無新事)。

3.用「詩意寫實」作關鍵字Google出來的多是法國電影流派的討論,可以看到全文且脈絡較清楚的有 《外國電影史》第五章法國詩意現實主義:「30年代的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繼承了20年代先鋒主義電影運動中的創新精神和實驗精神。優秀的法國電影藝術家們,以充沛的精力,接受了電影聲音的挑戰。他們並沒有完全背離視覺的表現力,而是有意地避免默片那种只能在畫面上作戲的方式,並富於想象力地去創造著一种新的藝術形式。他們在影片中,往往以詩意的對話,引人人勝的視覺影像,透徹的社會分析,複雜的虛構結構,豐富多彩的哲理暗示,以及機智與魅力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細膩的混合体,表現出法國電影在思想上的成熟。」

4.覺得硬把「詩意寫實主義」套到電影作品上是不適合的(什麼主義什麼流派,都是評論者或電影史家加上去的),但以「詩意寫實」形容或描述尚維果(雖然我沒看過)、楚浮、蔡明亮作品(或風格)也許是更多理解他們的一種方式。

5.《蜂蜜之夏》也是一樣。不似安哲羅普洛斯《霧中風景》、亞歷山大蘇古諾夫《母與子》都宛如詩一般的場景與敍事,《蜂蜜之夏》讓我感覺很寫實,但是最後半小時與結局的部分卻讓我感覺有些困惑,感覺是交待得較為不清、似乎需要感受想像去補充體會的作品。如果要形容的話,我想是一點魔幻、一點詩意的寫實吧。

6.資料全文:
〈除了孤獨以外還有什麼?〉全文:book686.pixnet.net/blog/post/23999462-除了孤獨以外還有什麼?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全文:http://www.millionbook.net/lszl/y/yiming/wgdy/005.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