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閱讀村上(二)

碩二下學期是在清華修課最後一學期,我選了兩門中文系的課,其中一門一位留日回來的鍋島老師開的新課(談日本四書學)。原本猶豫於自己是否有能力上這門課,但因為那老師很親切有趣(不會給太大壓力),所以就修了那門課。

言歸正傳。有一次上課,鍋島老師問我們(修課同學)有沒讀過村上春樹的書?喜歡不喜歡?當所有人分享完一輪後,老師也說了她自己的感想看法。

她先說:喜歡《挪威森林》好像與喜歡村上其他小說的是兩群不同的人。她自己是滿喜歡村上其他的小說,像《發條鳥年代記》(後來知道村上自已也挺看重這部作品),覺得最新作品《1Q84》也不錯。接著,鍋島老師拿了前一天村上領耶路撒冷文學獎時的演說(現在收入最近出版的《雜文集》) 唸給我們聽(當時好像是唸日文,再為我們說明大意),然後用村上那則演說的內容簡單地與我們聊了一會,便結束了這個題外話,開始上課。

雖然,村上只是課程中一次插曲(我甚至不確定鍋島老師透過那樣的分享要說什麼...),但可以開始閱讀村上長篇似乎與那次上課有關(或者說我自以為「有關」)。

在那之後,我並不是馬上拿村上的長篇小說起來一本一本讀,而是幾次在咖啡館會以一次一點的方式慢慢閱讀(在台中和高雄各有一間咖啡館,藏有許多村上的小說),有隔一週接著讀、也有隔好幾週才接著讀,花了很長的時間分次去店裡讀(而且時常是交錯著自己手邊其他在讀的書)。這種狀況下讀完了《舞.舞.舞》(與《聽風的歌》、《尋羊冒險記》是同一系列,因為敍述者「我」是同一個),並且第一次對村上的長篇產生好感...。

《舞.舞.舞》與《挪威森林》差不多同一時期的作品,不同的是《舞.舞.舞》是村上本格的作品(奇幻或者說是奇怪的故事),而《挪威森林》為非村上本格的寫實小說(據村上自己說,當時寫《挪威森林》是一種挑戰,結果大賣,使他壓力很大。)如果細細慢慢讀,是滿有味道,即使每次讀一點,下次讀還接得上去,不會忘記劇情;相對的,如果想要很快讀、跳著讀,就會產生一點困擾(產生不確定性的混亂,以致於無法走進去故事裡)。《舞.舞.舞》的結構與人物都還不是那麼複雜,但越後期的小說越會顯出速讀的困難(我想我閱讀《海邊的卡夫卡》最大的困難就是急於求「是什麼」與「為什麼」,而不能夠順著情節走。)

簡單來說,如果抱著「是什麼」與「為什麼」的想法去讀村上的小說(特別是長篇),只有死路一條(我就是曾經死在路上的人)。唯有跟著小說中的線索和說明,慢慢進入其中,才能理解感受到故事有趣之處。他的小說中很多問題(常是一些原因不明的問題),因此閱讀時也像出現像讀偵探小說一樣,想要找出「是誰」、「如何」及「為什麼」的答案,但在村上的小說中,卻不是都能找到。如果想要在中間尋找什麼明顯的思想體系或主張,大概也會失望-因為村上的小說不是思想的容器(但不能說村上小說中沒有思想,因為「魔鬼藏在細節裡」,進入一個又一個的細節,才能體會裡面無法用分析語言表述、類似思想的東西)。

《舞.舞.舞》之後,接續讀了《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1Q84》之後~特集:村上春樹Long Interview 長訪談」與《村上春樹雜文集》(同時也重讀了村上的隨筆),然後這學期終於開始讀《1Q8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